摘要:成龙的新片《捕风追影》还在1700万打转,别的片干脆没破千万,被一部抗战片直接按在座位上摩擦。
两天2300万,《731》的预售像在影院里丢下一颗信号弹:这片子,要炸。
成龙的新片《捕风追影》还在1700万打转,别的片干脆没破千万,被一部抗战片直接按在座位上摩擦。
票这么早卖爆,不是因为营销突然开窍,而是时间点、情绪点、题材点全部撞在一起,像三条高压线同时短路。
9月18日上映,本身就自带警钟。
每年这天,防空警报先拉响,朋友圈黑白照片刷屏,学校还要组织默哀。
把电影卡在这天,等于把片名刻进国家记忆深处。
再加上刚过去的“九三阅兵”刷屏——阅兵刚让人热血沸腾,转身就看到“731”三个数字,情绪还没退潮就被续上,观众当然愿意掏钱换一张“铭记”入场券。
题材更狠。731部队,课本上几行字轻描淡写,大多数人只觉得“惨”,却没想到能拍成商业片。
预告里一闪而过的活体实验镜头,配着婴儿的哭声,直接把“不忍直视”变成“必须直视”。
人都有猎奇本能,可当猎奇绑在历史真相上,买票就不是为了刺激,而是去补一堂迟到的历史课。
爱国红利不假,但只有红利不够。
点映后流出的影评提到两条细节:一条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实验对象用指甲在木板上刻“妈妈”;一条是日军军官面对镜头自言自语“科学不该有道德吗”。
瞬间把宏大叙事拍成具体痛感,观众哪扛得住。
情绪一旦被戳到,社交平台自动裂变,二创短视频、截图、金句满天飞,比任何官方物料都管用。
影院经理看得更明白。
黄金厅先排它,票价多涨十块,预售空了就加午夜场,照样能满。
有人吐槽“吃爱国饭”,可票房数据摆在那里——愿意买单的,是真想在大银幕上完成一次集体“回头看”。
当然,这片子也踩着钢丝。
尺度太大怕不过审,尺度小了又怕失真。
导演之前的作品不温不火,这次直接把摄影机伸进黑暗最深处,要么一战封神,要么口碑反噬。
对观众来说,票已经付了,接下来就看它能不能对得起这份提前交付的敬意。
一句话总结:爱国不是生意,但真诚可以转化为票房;9月18日那天,影院不会放炮仗,却会挤满沉默的中国人。
来源:荒村古宅探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