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主人公玛利亚和现任老公结婚七年,共同抚养四个孩子,其中包括她前一段婚姻中的两个孩子。影片开始,老公出差归来,面对老公的主动示好,玛利亚不断指责老公,两人于是发生冲突。
转自:嘉兴日报
■陈平
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探讨了婚姻关系中女性从指责方到自省者的心理蜕变。本片获得2025年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女主人公玛利亚和现任老公结婚七年,共同抚养四个孩子,其中包括她前一段婚姻中的两个孩子。影片开始,老公出差归来,面对老公的主动示好,玛利亚不断指责老公,两人于是发生冲突。
玛利亚通过先发制人的指责和打压,将丈夫置于内疚的境地,从而试图掌控关系的权利天平。这看似是强势,内核却是极致的脆弱。她潜意识里的逻辑是:“只要他觉得自己配不上我,觉得离开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人,他就会留在我身边。”这是一种通过贬低对方来确认自身存在价值的、绝望的爱。在父权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女性无法直接表达对失去关系的恐惧,而是将其转化为控制、指责或过度付出,而玛利亚正属于这种典型。
玛利亚的形象,颠覆了传统受害者叙事,而是一个在自卑与恐惧驱动下,无意识地构筑并摧毁自己亲密关系的“共谋者”。这部电影以其犀利的心理洞察,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女性主义反省:父权结构的压迫不仅来自外部,更可悲的是,它内化为女性深刻的自我怀疑,并驱使她们用看似强势、实则是自我毁灭的方式,去乞求爱。这源自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我必须足够好,才有资格被爱。”
影片的关键转折点,在于心理医生的介入。医生提供的“关切”,并非简单的共情,而是一面清晰且残酷的镜子。她让玛利亚看到,丈夫的疏远与离开的念头,并非源于她的“不够好”,恰恰相反,是源于她那种令人窒息的爱的方式——那种以指责为绳索的操控。这一刻,玛利亚完成了从“受害者”到“责任者”的身份认知转变。她痛苦地意识到,是她内心的恐惧,亲手将爱人推远。
这一认知是玛利亚自我觉醒的关键一步。它意味着将目光从对丈夫的抱怨,转向对自我的审视。她的问题不在于“丈夫为什么不爱我”,而在于“我为何深信自己不值得被爱,以至于需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来捆绑爱?”
影片最终将这条逻辑链延伸至代际创伤的源头。玛利亚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不是如何健康去爱,而是一种对“被抛弃”的恐惧,以及一种扭曲的生存策略:爱不是相互滋养,而是一场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指责、愧疚感)来赢得的安全保障。
因此,当玛利亚最终认识到“我是值得被爱的”,绝非一句简单的自我安慰。它宣告了与那个必须通过外部肯定来确认价值的过去的我告别。她值得被爱,不是因为她完美无缺,而是仅仅因为她作为她自己,其本身就有不可剥夺的价值。
在影片的结尾,玛利亚勇敢地向丈夫坦白了自己的心理症结: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可能她才是问题的制造者。玛利亚的暂停,暂停的是自卑驱动的恶性循环;她的重启,重启的则是一个建立在自我价值之上,真正平等的新关系。这不仅关系到她个人的幸福,也为所有在爱中感到不安与迷茫的女性,提供了一面可供深刻自省的镜子。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