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鸟之夜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08:00 3

摘要:白人司机托尼受雇为黑人钢琴家唐·雪利担任南下巡回演出的司机,两人在旅途中从最初的互不理解,逐渐滋生出深厚的友谊。他们一同克服种族歧视带来的重重阻碍,携手完成了一段改变彼此人生轨迹的旅程。其中,肖邦《冬风练习曲》的奏响,堪称全片最具感染力与思想深度的高光时刻。

电影《绿皮书》海报(局部)

酷暑时节,窝在空调房里刷片子,算得上是清凉解暑的妙法之一。趁着周末,我又重温了一遍《绿皮书》,依旧偏爱这部将音乐与叙事精妙交织的经典之作。

20世纪60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美国南部,黑人在教育、就业、公共生活等诸多领域都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而《绿皮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白人司机托尼受雇为黑人钢琴家唐·雪利担任南下巡回演出的司机,两人在旅途中从最初的互不理解,逐渐滋生出深厚的友谊。他们一同克服种族歧视带来的重重阻碍,携手完成了一段改变彼此人生轨迹的旅程。其中,肖邦《冬风练习曲》的奏响,堪称全片最具感染力与思想深度的高光时刻。

《冬风练习曲》是肖邦练习曲中技巧难度极高的音乐会练习曲之一,对演奏者的手指灵敏度、速度与精准度要求近乎严苛,演奏者需在快速的音符跑动中始终保持耐力。有人将这些密集的快速音群比作冬日狂风卷动的枯叶,它们在空中看似无助却顽强飞舞,赋予乐曲一种沧桑而坚韧的生命力。肖邦创作此曲时,正值波兰人民两次起义失败,他的爱国热忱遭受重创,悲剧色彩深深烙印在音乐创作中,《冬风练习曲》也因此满含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不屈的抗争精神。电影里,当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在橘鸟酒吧奏响它时,音乐瞬间穿透空气,每个音符都裹挟着强大的力量,紧紧揪着听众的心弦。

唐·雪利虽技艺超凡,此前却极少演奏肖邦。在那个种族歧视猖獗的时代,黑人被白人主流社会戴上有色眼镜审视,他的每一步都步履维艰。白人期望他只演奏符合其刻板印象中“黑人风格”的音乐,比如爵士乐——在白人的认知里,那才是黑人音乐“该有的样子”。为了在白人主导的音乐界立足,为了争取演出机会与经济收入,唐·雪利不得不暂时压抑内心对肖邦等古典音乐的热爱,去迎合白人的期待。他的内心始终充满挣扎,一方面渴望用音乐表达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现实的压迫下做出妥协。

然而,在橘鸟酒吧,一切都变了。这里是黑人的聚集地,弥漫着浓郁的黑人文化气息,是唐·雪利可以真正放松、全然做自己的地方。无需再迎合白人的喜好,不必压抑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当他坐在钢琴前奏响《冬风练习曲》时,这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深度认同与回归,更是用肖邦的音乐冲破白人强加的艺术枷锁,向世界宣告:黑人同样能在古典音乐领域抵达卓越之境。

此刻,唐·雪利压抑已久的情感随着旋律尽情释放。他在白人世界遭遇的种种不公、歧视与委屈,都化作一个个激昂的音符。这首曲子不只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更让在场的黑人同胞产生了强烈共鸣——大家沉浸在音乐里,暂时忘却现实的苦难与不公,在旋律中寻得一丝慰藉与力量。

在电影《绿皮书》中,《冬风练习曲》不只是一段美妙的旋律,更是情感的寄托、抗争的号角与人性光辉的闪耀。它跨越种族与阶级的鸿沟,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每当回忆起电影里唐·雪利在橘鸟酒吧演奏的场景,《冬风练习曲》的旋律便会在耳畔回响,时刻提醒着我们人性的坚韧,以及对平等与自由的不懈追求。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