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也难逃内卷——《诡才之道》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7:36 2

摘要:《诡才之道》是一部别具一格的恐怖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阴间的“内卷”故事。这里的鬼魂,不仅要在阴间拼搏,还要通过“吓人业绩”来保持自己的存在。只有表现优秀的鬼魂才能得到“厉鬼证”,合法地吓人,而这些表现出色的鬼还可以参与“金鬼奖”的评选,成为鬼界的明星。

今天聊聊中国台湾电影《诡才之道》。

片名Dead Talents Society / Talents Society (2025),别名鬼才之道。

《诡才之道》是一部别具一格的恐怖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阴间的“内卷”故事。这里的鬼魂,不仅要在阴间拼搏,还要通过“吓人业绩”来保持自己的存在。只有表现优秀的鬼魂才能得到“厉鬼证”,合法地吓人,而这些表现出色的鬼还可以参与“金鬼奖”的评选,成为鬼界的明星。

电影的主角是一只新死的鬼“同学”,她刚刚进入阴间,性格温和,连最基本的吓人都不会。为了避免灵魂消散,她加入了过气鬼凯萨琳和鬼经纪人Makoto的团队,学习如何吓人。为了帮助“同学”保住性命,团队策划了一场大型的闹鬼事件,目标是制造出新的都市传说。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典型的恐怖场景:一位穿白衣的女人,身体折成不自然的角度,四肢扭曲,步伐极其怪异,骨骼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但就在紧张的氛围达到顶点时,镜头突然一转,画面变亮,主持人微笑着向观众介绍:“欢迎收视冠军凯瑟琳!”原来,这一切只是阴间脱口秀的收视率工具。通过这样的荒诞开场,电影立刻拆解了传统恐怖片的严肃面貌,带着戏谑和幽默的色彩。

尽管影片的气氛充满了阴森的气息,但它并不恐怖,反而笑料百出。死亡在这里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轮“内卷”的开始。影片将阴间的世界塑造成了一个类似阳间的“绩效社会”。鬼魂必须定期吓人,赚取“存在值”,如果达不到规定的业绩,他们的灵魂就会消散。鬼魂的年度“金鬼奖”就像是人类社会中的奥斯卡,获得奖项的鬼魂会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自己死去的凶手,笑谈:“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事业巅峰。”

影片通过对经典恐怖片的恶搞,巧妙地将一些恐怖元素与“内卷”这一社会现象结合。例如,《午夜凶铃》中的录像带成了鬼界新晋网红的“流量密码”,而模仿《鬼影》中的经典恐怖姿势,却把自己摔得四脚朝天;《驱魔人》中的下腰动作,变成了过时的才艺;《咒怨》中的反关节爬行术,最后成了年老体衰鬼魂的无力挣扎。这些经典恐怖片中的元素在电影中被反转成了“内卷”的工具,既没有新意,也没有真正的恐惧感。

电影通过幽默与荒诞的方式揭示了东亚社会特有的“内卷”文化,甚至死亡也无法逃避这一点。焦虑没有生死界限,现实中的“末位淘汰”机制似乎延续到了死后。鬼界的竞争机制就像现实职场一样,鬼魂们为了争夺“厉鬼”地位,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恶性竞争。凯萨琳与洁西卡之间的争斗,最终的赢家却是——系统本身。

影片通过对“内卷”这一现象的深入剖析,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在内卷中疲于奔命,最终从中获得的“价值”到底是谁得到了?当所有人都陷入“内卷”,而急于争夺的却是无意义的竞争,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电影以鬼魂的竞争为背景,映射出现实中人们在KPI、绩效和流量下疲于奔命的生存状态。在这种优绩主义的体系下,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都被异化为单纯的工具。精英阶层鼓吹的“努力就能成功”实则只为他们自己铺设了免除规则的通道。那些处于底层的人,则被规则困住,永远无法超越。

导演徐汉强巧妙地将“厉鬼”的内卷与现实职场的内卷做了对比,借此揭示了内卷现象背后的人性问题。在东亚社会中,最勤劳的人却往往活得最累,焦虑不断。影片通过“同学”的成长,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无论生者还是死者,都在“内卷”的体系中被异化成工具,而真正的解脱并不在于成为“顶级厉鬼”,而是要学会接纳自己,摆脱无意义的竞争。

“同学”最终选择不再追求流量,而是与自己的平凡和解。她的选择让人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世俗的标准和他人的评价,而在于自我接纳和真实存在。

这部电影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内卷只会让人迷失方向,最终让所有人都困在同一个恶性循环里。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追求“顶级”而是学会接受平凡,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来源:妙看影视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