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算上今年年初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的霍猛《生息之地》、5月戛纳国际电影节获特别奖的毕赣《狂野时代》,以及威尼斯摘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日掛中天》,中国电影在同一年的三大国际影展都有所斩获,令人鼓舞。
算上今年年初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的霍猛《生息之地》、5月戛纳国际电影节获特别奖的毕赣《狂野时代》,以及威尼斯摘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日掛中天》,中国电影在同一年的三大国际影展都有所斩获,令人鼓舞。
一直以来,威尼斯电影节都是华语电影的“福地”,张艺谋、李安、侯孝贤、贾樟柯等华语名导都曾在此斩获金狮奖,尤其是在“中国通”马可·穆勒担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期间,数量众多且题材多元的华语电影更是通过威尼斯走向国际。近年来,中国电影在票房上突飞猛进,但在更看重艺术成就的国际三大影展上略显沉寂,华语片最近一次在水城获奖,还是2019年杨凡的《继园台七号》(银狮奖最佳剧本)。
威尼斯电影节从未忘记华语电影对于世界影坛的贡献,曾向吴宇森、许鞍华和梁朝伟等人颁发终身成就奖,并邀请姜文、舒淇、章子怡等人担任评委。作品多次入围的赵涛和贾樟柯,今年也分别担任了评委、举办了大师班,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世界》和《站台》等片曾让西方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多样性变迁。而像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李安的《色·戒》等,则从武侠动作片、罪案类型片和历史等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电影的多元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开始通过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等欧洲影展窗口走向世界,张艺谋的《红高粱》、谢飞的《本命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等华语片入围并收获大奖,既让世界关注中国电影的发展、了解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也让巩俐、梁朝伟、张曼玉等华语明星更具国际知名度。进入新千年之后,贾樟柯、王小帅、管虎等第六代导演通过更具现实主义的表达进入国际视野,《十七岁的单车》《图雅的婚事》《地久天长》《狗阵》等作品也体现出这一批导演的不同风格探索。
近年来,以毕赣、魏书钧为代表的新生代多次入围三大电影节的各个单元,邱阳的《小城二月》、唐艺的《天下乌鸦》和陈剑莹的《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在5年内3夺戛纳短片金棕榈奖,体现了中国年轻电影人的储备和潜力。
来源:环球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