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战刚开打,德国哲学家里特带着老婆多拉逃到太平洋小岛弗洛雷亚纳,以为能甩掉资本主义,结果刚搭好木屋就发现:没有阶级的地方,人性会自动造一个出来。
“看完只想说一句:别轻易把乌托邦当避难所,它可能是另一座监狱。
”
《伊甸》把这句话拍成了血淋淋的129分钟。
一战刚开打,德国哲学家里特带着老婆多拉逃到太平洋小岛弗洛雷亚纳,以为能甩掉资本主义,结果刚搭好木屋就发现:没有阶级的地方,人性会自动造一个出来。
第二拨人来得更“务实”。
海因茨一家为给孩子治病漂到岛上,锄头、种子、圣经,全套家当。
玛格丽特最初像所有传统母亲,围着灶台转,直到她发现:在孤岛,会接生比会祷告更管用。
她第一次用草药帮邻居止血时,眼神里闪过一丝“原来我能决定谁活”的暗光。
真正的炸弹是男爵夫人。
坐着私人游艇、带着香槟和枪,一句“我想把这里开发成度假村”把前两队人的遮羞布撕得稀碎。
她给工人递雪茄,给哲学家递合同,给所有人递欲望。
三个月后,岛上出现了第一张阶级座位表:男爵夫人住唯一的水泥房,里特夫妇守着破帐篷,海因茨一家搬进山洞——阶级不是被带进来的,是被所有人默认的。
最讽刺的是里特。
他写书批判资本,却用男爵夫人送的罐头换性服务;他演讲“自然即真理”,转头为抢淡水拿石头砸人。
知识分子的虚伪在缺医少药的岛上被放大成黑色幽默:他最后抱着发霉的《查拉图斯特拉》冻死,书页被拿来点火煮最后一罐豆子。
玛格丽特的转变最扎心。
她目睹男爵夫人用口红换鸡蛋,立刻把孩子的尿布改成比基尼卖给船员;她学会用“你会接生”这个技能换到一把真枪。
分娩戏里,她边生边骂“再疼也比被抢干净好”,镜头怼脸,汗混着泪,母性第一次和兽性同框——不是伟大,是“我得让孩子活下去”的硬撑。
影片最狠的是把“反乌托邦”拍成了“日常”。
没有电子监控,没有极权政府,只有九个人和一堆椰子树,照样能把人逼成怪物。
男爵夫人死时没人大哭,大家排队分她的高跟鞋——鞋跟能当刀,鞋面能装水。
那一刻你会突然懂:所谓文明,不过是资源充足时的幻觉。
国内能上映确实意外。
血浆、全裸、婴儿哭声配枪声,审查居然放行了。
大概因为片尾字幕写着“根据1929年真实事件改编”——历史比电影更疯,现实比审查更荒诞。
看完离场时,隔壁姑娘嘀咕:“如果是我,可能第一天就把哲学家推海里。
”旁边大叔补刀:“不,你会先抢他的罐头。
”俩人相视一笑,像刚看完一场社会实验。
来源:city电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