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渝生|编剧陆柱国与海军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06:59 2

摘要:陆柱国(1928—2022),河南宜阳人。1948年毕业于河南洛阳高级师范学校。他当兵以后,成为二野四纵陈赓司令员手下的战士,因为有文化,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为前线记者,很快在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没有当过海军,也没有海军生活经历。

文/石渝生

陆柱国(1928—2022),河南宜阳人。1948年毕业于河南洛阳高级师范学校。他当兵以后,成为二野四纵陈赓司令员手下的战士,因为有文化,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为前线记者,很快在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没有当过海军,也没有海军生活经历。

虽然陆柱国是著名的军旅作家和著名编剧,写过许多的小说、编剧,但是相比较与陆柱国同行的王愿坚,我是不大关注陆柱国的。因为我喜欢看老革命的回忆录《星火燎原》和《解放军文艺》,才更多地注意到王愿坚这个名字。

王比陆小一岁,山东人,参军在45年,后为三野的编辑和记者。他在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可惜王愿坚在1991年病故,没有能够参加八一厂96年拍摄的系列巨片《大进军》,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陆柱国的厉害在于,他能写小说,也能写电影,是个双面手。所以他能够进入总政治部,任文化部创作员,《解放军文艺》编辑,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因为成绩突出,又成为一级电影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1958年,陆柱国开始电影剧本创作,在长达半个世纪中,陆柱国创作了军旅题材剧本35部,其中搬上银幕的有18部。先后与人合作或独立创作了《海鹰》、《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雷锋》、《闪闪的红星》、《花枝俏》、《道是无情胜有情》等电影文学剧本。

笔者比较喜欢的是前两部,后面的就比较一般了。但是八一厂的影片插曲很好,这是他们的强项,加上擅长的战争题材,八一厂的影片受到广泛的欢迎。因为这些作品因声誉、品格俱佳,多次获得文艺界大奖。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除了编剧之外,导演非常重要,演员非常重要,配乐非常重要。优秀影片,是一个优秀的综合体,单独一项是不行的。另外,编剧必须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在这方面陆柱国做的还不错,会写小说的人必然会讲故事,而电影就是把故事搬上银幕,变为视觉艺术。

陆柱国能与海军联系在一起,其主要的原因是1974年的1月19日,中国海军与南越海军在西沙打了一仗,这件事在当时来上是很轰动的。部队很久没有人写海军题材了,而陆柱国有过与海军接触的历史,如编剧《海鹰》故事片,还有小说《踏平东海千顷浪》等等。于是八一厂的上级部门,把这一光荣的任务交给了陆柱国同志。

八一厂有一个赶任务的传统,1963年毛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号召之后,八一厂即给陆柱国下达了任务,创作一部以雷锋为题材的电影剧本。于是他和其他同志立刻奔赴东北,来到雷锋所在部队,开始采访雷锋生前的战友。到了1965年,电影拍成,受到广泛好评。笔者当时13岁,开始学唱非常好听的主题曲《雷锋我们的战友》。

在十年之后,西沙打仗了,陆柱国如法炮制,乘坐火车到湛江,来到南海舰队。再上舰艇,直奔榆林基地。随后赴西沙永兴岛采访一星期,接触了渔民、民兵、官兵。他觉得这样差不多了,回到三亚,开始写作故事片剧本。

不知道陆柱国接触了海战海上总指挥魏鸣森副司令没有?如未采访,是绝对写不好西沙海战的。正确的采访,应该是一星期基层,一星期高层,来一个立体式的西沙海战。但是陆柱国编故事的本事很大,他觉得高层这一块不要也罢,他肯定知道,写高层往往争议大,要通过不容易,那么就编一个小小的故事好了。

会写作的人知道,故事和故事不一样,有的真实多,有的真实少,其比例是不同的。从我们所看到的电影证实,影片《南海风云》实为二,虚为八,称之为二八开。电影的名字陆柱国起的是《飞翔吧,海燕》,该片名即便把笔者打死,也是想不出来的。

在起名方面,著名大作家浩然水平很高,他给自己的小说起名《西沙儿女》,而电影剧本就照着这个名字来了。《飞翔吧,海燕》,让人想到的是一群奋斗的女青年,在与大海的接触中干出了一番大事业,而与西沙海战毫不沾边。八一厂和总政的那一帮人见到这个片名也直摇头,是不是太浪漫了,看来厂里要挑选一群女青年了。在搓了半天牙花子之后,最后定下了《南海风云》。

如果你看南海的地图,再看西沙的地图,再看永乐群岛的地图,再看敌控岛屿珊瑚、金银、甘泉三岛。用一个食指尖就能全部盖住,而驻岛的敌军也就一个排,三四十人。如果敌人不来军舰,这些越军跟全家漂流到此的鲁滨逊差不多。尽管如此,总政领导批准了大气魄片名,就要南海,就是风云,并且指定了导演是景慕逵和张勇手。至于演员,选中了23岁北京电影学院的英俊小生唐国强,担任主角于化龙。可怜1975年的八一厂,竟然找不到能够担纲主角的演员来。

46岁的陆柱国,正是黄金年华,编个故事信手拈来。要想跟敌人干,别费力地去讲什么悠久的历史,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有仇恨,其对象为南越的军舰。我们的渔民打鱼,军舰撞沉了渔船,这个仇恨就来了。

当时船上有谁呢?一个小小的女孩,一个老老的爷爷,一个年轻的靓仔。军舰一撞,他们即刻家破人不亡。如果人亡,不仅故事不好编,也缺少了意思。

渔船被撞烂,靓仔于化龙被海军的舰艇救起,随后在这艘军舰上当了海军。连征兵都省了,跟绿林好汉招兵买马差不多。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靓仔成为了该舰的舰长。好啊,海军竟然有这样奇葩的先例。救起唐国强的张勇手,也仍然在该舰上,成为了他的战友。

接下来在一次巡航中,于化龙见到了当年行凶的军舰,真的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坐在了炮位上,一只手不由自主地移向了击发装置上,深仇大恨,忍无可忍!从时里开始,陆柱国即将影片定位于家仇的性质上了。

最后终于有了报仇的机会,舰艇在于化龙的指挥下,对敌实施猛烈的攻击,敌人被打得狼狈不堪最终沉没。当然,也必须如此。

当初八一厂拍《海鹰》的时候,鱼雷艇长叫张敏,而真人的姓名叫张逸民。此人大名鼎鼎,算得上是张飞后代。他打仗那个猛阿,事迹非常的突出,于是剧本将其改为张敏。

到了《南海风云》里,海战英雄魏鸣森不见了,肖德万不见了,刘喜中更不提及,而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于化龙取代了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于化龙单独打败了敌人舰队,取得了西沙海战的胜利,他的深仇终于得报。

陆柱国善于讲小故事,写小人物,一向格局不大,属于精致的螺丝壳里的道场。但是他交差了,完成了任务。不过笔者发现,在一些提到陆柱国成果的时候,都不提他的《南海风云》,应该不是无意的疏忽。

对于夭折的《西沙儿女》,杨啸编剧,水华导演的作品,认为远超了他的艺术水平。最主要的是,《西沙儿女》的格局极大,且无私仇只有国仇。

没有见到八一厂帮扶一把危难中的《西沙儿女》,二者算得上是姊妹篇。但是如果展示在观众面前的话,必然会高下立现。所以尽管他们同在西沙拍片,却形同路人。

对于陆柱国最大的考验终于来了,八一厂重用陆柱国编剧《大决战》电影剧本。从1995年开始,决定拍摄关于解放战争的四部系列影片。陆柱国是老军人了,又经常写作军旅题材的电影剧本,厂长王晓棠很信任他,提名负责首席编剧。

陆柱国很尽力地编写了《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和《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剧本。因为出自陆柱国之手,笔者才坐在了屏幕之前。结果发现,在编剧方面,未见进步,是一部很普通的作品。看过苏联影片《解放》的,都会不由自主地与《大进军》相比较,感觉后者在宏大的叙事方面差了很远,咱们的编剧远不够成熟。

电影采用平铺直叙地叙事方式,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层决策(非常的简单),二是下层的作战(千篇一律),中层的指挥基本是没有的。只写到了兵团极,军师团级基本为空白,不曾体现。我重点看的《南线大追歼》,因为我的老部队就在这个大追歼的队伍之中。

四野打完平津战役之后,开始南下,一直到湖南这一阶段,虽然一路上打了不少仗,但基本上只有两个闪光的亮点,即青树坪之役和衡宝战役。此时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49军军长钟伟,一个是135师师长丁盛。如果陆柱国连他们都不能提到,可见这个作者是不合格的。陆编剧出自二野部队,对于四野的部队感情不深,了解不够,认识肤浅,加之能力不足,所以不懂突出两个巨大的亮点。

在陆柱国的眼里里,他看到的四野的某个部队“轻敌冒进”,被白崇禧“布设埋伏”,完全是军事素质不行。他说的这个部队正巧是我的老部队,13兵团49军146师436团。

在四野强大的攻势和压力下,驻守长沙的程潜和陈明仁决定起义。但是他们手下的一些师团长不愿意跟从,于是集体逃叛,数万的叛军向南而去。这时候四野部队能看着不管吗?能让他们与白崇禧的部队会合吗?当然是不行的,于是49军146师和145师开始追击,而且是猛追。一定要追上他们,歼灭他们。

在追击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敌人的一些异动,也担心会遭到伏击。但是上级多次来电报,没有一个字提到停止追击,而是要注意侦察,发现情况果断处理,于是146师继续猛追。此时该师只有两个团,因为一个团留在了湘乡。而此时49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减,一是千里跃进,极度疲惫;二是在江西遭到瘟疫的侵袭,减员达3000之众,全师才6000人;三是8月酷热,对于东北人来说极不适应,导致一些重武器未能带上。

在夜间追击中,146师的两个团突然中伏,桂军3个师将其团团包围,随即展开猛烈进攻。在桂军的部队里,有个著名的“钢七军”,特别能打,战斗力不输于我军。在激烈的交战中,436团和437团抗击了敌人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打得是昏天黑地。

要说桂军的兵力占优倒也算了,敌人还有十余辆美式坦克和几十门重炮,还有从衡阳助战的飞机,这让146师陷于了苦战。打了一个昼夜,在情况非常危机时,145师赶来救援,146师乘夜冲出重围。此役436和437团共牺牲400余人,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电影中说是林彪的指挥有误,其实当时49军从程子华的13兵团中划归了肖劲光的12兵团,整个的指挥是肖劲光的事。正常情况下,军与军、师与师之间,应该保持12小时路程的距离,这样不管哪个部队发生战斗,临近部队都可以赶来及时助阵,而肖劲光却没有做到。在13兵团的序列中,还有38军和47军,他们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成为绝对主力,因为他们不属12兵团,肖劲光用不上他们。

陆柱国写的青树坪之役,对历史懂和不懂的人,都无法看出全局是怎么回事。给人的印象是四野不行,骄傲自大,太轻敌了,结果让敌人打败了。陆柱国没有写出钟伟军长(《亮剑》中的丁伟),也没有写出146师的师长王奎先和政委栗在山。王是1930年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安徽人,1955年开国少将;栗在山,河南人,1933年的老红军,开国少将。建国后转为空三军入朝作战,回国参与研究导弹、卫星、核武器。

436团团长沈仲文和政委程怀山,陆柱国更不会写他们了。他也不知道钟伟指挥的是著名的“三猛”(猛打、猛冲、猛追)部队,师长王奎先,是著名的“奎猛子”。而对于长沙叛军,军长钟伟发誓:敌人就是跑到天上,老子也要把他给揪下来。

陆柱国不写钟伟,不写“奎猛子”,太遗憾了。他也根本不写部队的番号,也不写部队首长的姓名。看了半天电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陆柱国写的是“前卫师”、“前卫团”,全是一片的模糊。

苏联的《解放》总共7个小时,但是部队和军官的姓名,讲得清清楚楚。哪一仗是谁打的,如何指挥的,也能讲明白。《大进军》这样复杂的军事片,应该按照军事教学加艺术的手法来写,可惜被搞成了浑浊的流水账。

《大进军》的编剧有个前提,林彪不能往好了写,凡有不当必有所表现。四野也不能写太好了,49军146师的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精神,体现不足。整个的战略布局,不予体现。好容易出现一幅作战地图,还故意让人挡住一半。

接下来到了著名的“衡宝战役”,135师师长丁盛大显身手,虽然陷入跟146师差不多的处境,却能够在孤军深入时中心开花,为“衡宝战役”奠定了基础,此役歼敌近五万,146师也参加了,歼敌近2000人。这次四野彻底打垮了桂系部队,“钢七军”也灰飞烟灭。如此亮点,陆柱国却视而不见,他到底不是四野的人,而统揽全局的组织者王晓棠也不懂军事,被外行编剧糟蹋了好题材。

《大进军南线大追歼》还有一些瑕疵,如大白马镜头,纯属浪费胶卷;说什么追击白崇禧,其实146师追的是长沙叛军;青树坪之役不说战果,只说伤亡很大,只想表达146师败了,很惨;在1949年的8月,部队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要知道当时还没有建国啊。想不通为什么该片还获了几项大奖,其中有个大学生电影节奖。说起来大学生懂军事吗?他们还是很幼稚的孩子,如果得了他们的奖,有多大的意义。

陆柱国最后的影业答卷交出来了,还能认为《南海风云》和《大进军》可能得高分和及格分吗?尤其是大制作,决策和部署是一定要讲清楚的,像《海鹰》这样的小制作电影,开始即把我军的计划方案说清楚了,他们准备打敌人一个海上伏击战。而大制作影片,观众看得眼花缭乱,有我方和敌方的高层,也有中高级和下级的指挥员、战士,使得电影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庞大体系,自然万不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全国的大局要提到,局部的态势要说明,各部队的位置要指出。使得观众有个“三大清楚”。把电影看明白是纪实电影的基本前提,不会是出于保密的考虑吧?像《南海风云》的保密,连西沙海岛的名字都不敢说出来。

在拍摄《大进军》系列影片之时,苏联的《解放》已经在全国军内放映20年,难道八一厂没有学到什么吗?王晓棠成为总指挥是不妥当的,她拍电影的时候都是小角色,什么小黎英、阿兰小姐,金环。银环等等,对于我军战略、战役、战术的理解还有很大的距离。要把一个宏大的战争影片拍出精彩和特色来,把人物突出起来,避免千篇一律的战斗场面。尤其是把我军的战斗精神充分表现,不是有点演员名气和导演名气所能做到的。

一个个好题材在陆柱国的手下都没有写好,战斗场面果然千篇一律,作战策划果然欠缺,中下层军事人物基本空白。如此的“三差”之作,自然算不上优秀作品。在最后的大考面前,交出了内行观众认为不合格的答卷,在外行观众眼里尚过得去。可想而知,20年前拍的《南海风云》会是个什么水平了。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石渝生,1952年生于重庆,58年在桂林,66年在海南,69年服役于海南军区榆林要塞任参谋,82年转业于河北辛集市文联。2012年退休,居住石家庄。

来源:大院子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