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思诚与张小斐的黄金组合,在2025年暑期档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滑铁卢。一部被寄予厚望的悬疑片,最终却因脱离现实土壤而口碑票房双失利。
陈思诚与张小斐的黄金组合,在2025年暑期档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滑铁卢。一部被寄予厚望的悬疑片,最终却因脱离现实土壤而口碑票房双失利。
2025年暑期档,电影《恶意》在正版视频平台上线。这部由陈思诚编剧并监制,张小斐、梅婷主演的影片,最终以豆瓣6.2分和2.23亿元的院线分账票房惨淡收场。
该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女孩和一位女护士同时坠楼的故事。张小斐饰演的媒体工作者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剧情经历多次反转,最终揭示两人坠楼原是意外事故。
01 剧情脱离现实,中国观众难以共鸣
《恶意》试图探讨网络暴力和媒体责任议题,但故事情节与中国现实环境严重脱节。影片中私营企业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情节设定,在中国严格的媒体监管环境下缺乏基本可信度。
按照中国现行规定,私营企业没有新闻报道资质。影片中张小斐角色的公司作为网红带货公司,却能进行新闻报道并开设新闻直播账号,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影片中梅婷饰演角色要跳楼自杀时多人现场直播的场景,也不符合中国互联网平台的内容监管现实。中国平台对这类敏感内容有严格管控,不会允许直播跳楼等极端事件。
02 创作套路固化,观众审美疲劳
陈思诚近年的作品持续采用“社会话题为核+多重反转为壳”的创作模式。从《误杀》到《消失的她》,再到《恶意》,这一公式的重复使用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恶意》打着犯罪悬疑片的旗号,却缺乏实质性的罪案支撑。影片围绕网红抗癌女孩和护士双双坠楼的事件展开,所有反转都建立在信息不足的误解上,没有真正的犯罪元素。
观众期待的是精彩的悬疑推理,最终看到的却是一部披着悬疑外衣的社会电影。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让观众感到被欺骗。
03 逻辑漏洞明显,剧情难以自圆其说
影片中存在大量不合情理的设定。绝症晚期患者住单人ICU病房,仅仅是为了制造护士和母亲之间的冲突空间,这种安排明显偏离现实生活。
警察在案件调查中几乎隐身,最后竟然靠自媒体来“辟谣”和还原真相。这种设定违背了基本常识,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影片中对流量和自媒体的描绘也严重失真。片中自媒体在报道不实消息后不仅没有声誉受损,反而关注量上涨实现“黑红”,这与现实中的流量规则完全不符。
04 演员表现受限,角色缺乏说服力
张小斐在《恶意》中的表演未能延续她在《你好,李焕英》中的光彩。她饰演的自媒体主编叶攀既缺乏职场女性的锐利,也没有调查者的执着,更像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梅婷饰演的“恶母”形象虽然演技在线,但角色设定缺乏足够的压迫感和层次感。李庚希的“抗癌天使”角色则被指责有“消费苦难”的嫌疑。
三位影后级的表演未能挽救影片的整体质量。演员们在僵硬的角色设定中难以发挥真正的演技水平,最终导致整体表演效果大打折扣。
05 市场反应冷淡,预测票房断崖下跌
《恶意》上映前 点映票房突破1000万,猫眼想看人数超过8万,表面数据相当亮眼。但正式上映后表现一落千丈,首日票房仅2000万,上座率低至5.7%。
猫眼平台对《恶意》的票房预测从最初的10亿级别一路下滑至2.02亿,灯塔数据的预测更为悲观,只有1.67亿。这部影片很可能刷新陈思诚导演生涯的最低票房纪录。
与同期上映的《侏罗纪世界:重生》和《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相比,《恶意》的表现显得尤为惨淡。尽管排片占比超过14%,票房成绩却远远落后。
陈思诚团队的作品长期存在故事西化问题。为了让剧情成立,他们常常虚构东南亚背景,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削弱了作品的价值。
《恶意》的制作成本约2亿元,需要5.6亿票房才能回本。按照目前2亿左右的预期,亏损已成定局。这部影片不仅商业上失败,也对陈思诚的品牌和张小斐的转型之路造成了打击。
陈思诚的悬疑公式曾经成功,但当套路变成模板,观众就会失去兴趣。真正的创作应该扎根中国土壤,而不是移植西方故事。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