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看春节档,《哪吒2》一路杀疯,票房冲到全球榜;《唐探1900》硬是在“神仙打架”的档期里拿下三十多亿;《南京照相馆》小体量也能突围,硬是凭口碑杀出来。
今年的电影市场,说冷是冷不下来,说热也是真的热。
你看春节档,《哪吒2》一路杀疯,票房冲到全球榜;《唐探1900》硬是在“神仙打架”的档期里拿下三十多亿;《南京照相馆》小体量也能突围,硬是凭口碑杀出来。
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说“寒冬”的人,我都怀疑是不是没进过影院。
可就是这么热闹的大环境里,突然冒出一部扎心的存在——《蛟龙行动》。原本打的旗号是《红海行动》续作,林超贤导演,于冬制片,怎么看都像是“稳赢”的牌。
结果呢?一头栽倒。先是在春节档顶不住《哪吒2》的火力,被迫撤档;再重映,票房一天跌到几十万,连溅起的水花都没有,最后一算账——血亏8.5亿。
这不是扑街,这是直接被市场按在地上摩擦。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挺想替于冬说几句公道话。毕竟这哥们在业内一直是狠角色,《长津湖》的爆款就是他一手操盘出来的。
可惜,这次真没法洗。问题不出在观众,不出在大环境,而是出在他自己高估了资本的力量,低估了观众的耐心。
咱先看春节档那场戏。于冬在朋友圈发过誓,说《蛟龙行动》绝不撤档,说得慷慨激昂,好像背后真有谁打压他似的。
可半个月不到,灰溜溜撤了,还来一句“择日与观众再见”。这不是打脸?这就是啪啪打自己。市场可没空陪你演戏,观众更不是看你脸色行事。你说不撤就不撤?票房就能被感动?
观众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你就算把朋友圈小作文写成诗,也救不回来。
片子本身的毛病,其实观众第一时间就挑出来了。
节奏乱,场面空,情绪点硬凹,完全没了《红海行动》那种一气呵成的冲击力。豆瓣评分跌破及格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口碑实打实塌了。
再说阵容。黄轩、张涵予、段奕宏,都是实力派,但问题是,他们三个放在一起,没有化学反应,更没有票房号召力。
观众看电影不是冲他们来的,戏好归戏好,但你要撑一个十亿投资的大盘,这仨真心不够。
最关键的败笔还是流量。
于适扛一部分角色还算顺眼,身材、气质贴合度在那儿。但王俊凯呢?硬是被推上二番,真是让人一头雾水。他一出来,全场尴尬。
怎么演怎么不像硬汉,反倒像“军训学生”。战争片最怕的就是出戏,他这一插,直接把观众拉回现实:“哦,这是偶像片啊。”这种违和感,你让粉丝还能捧场,路人呢?路人直接掉头走人。
战争片不是流量偶像剧,这么浅显的道理,于冬却装作没看见。
最让我无语的,是他一贯的甩锅本事。片子扑街,第一时间不是反思,而是怪别人。
先怪《哪吒2》太强,把市场吸光了。可《唐探1900》呢?人家同档期照样三十多亿,说明市场没被吸干,是你不行。
再怪过审太晚,定档落后。
我看这理由比电影剧本还扯。观众是不是买票,还能看你什么时候过审?你真有料,晚点上也能爆。你真拉胯,提前上也没人买账。
最后干脆怪大环境不好。
赵本山早就说过一句话:“你到哪儿,哪儿大环境就不好?是不是你就是大环境?”这话用在这儿,真是讽刺。
明明是市场火得很,《哪吒2》《唐探1900》天天在冲榜,小片子《南京照相馆》也能突围,你却血亏8.5亿,还能甩锅给环境,这脸皮得多厚。
观众最烦这种态度。成了功劳全是你的,输了就是别人害的。
一次两次还能装,次数多了,大家心里门清。
来算算账吧。
外界传言,《蛟龙行动》制作烧了8.9亿,后期返工又砸进去一大笔,总成本差不多10亿。
第一版票房3.9亿,片方分账1.3亿;重映后更惨,上映一周票房跌破40万,片方分账连500万都不到。算来算去,血亏8.5亿。
你说,这么大一笔钱,打水漂一样没了。
要是小公司,早就破产清算了。博纳能扛得住,只能说明底子厚,但于冬这次怕是得夜里失眠。
可关键不是亏钱,而是亏得不明不白。
他们把第一版买票的观众当啥了?人家掏钱看了个半成品,你告诉人家“我们重新剪辑再上”?那第一版观众的钱,是不是活该倒霉?这操作在市场上就是自杀。
观众不是韭菜,你想割第二茬,市场直接一巴掌呼你脸上。
资本最大的问题,就是总觉得观众傻,总觉得可以一而再、再而三收割。
可现在观众成熟了,审美越来越挑剔。你用心,他们感受得到;你敷衍,他们跑得比谁都快。
有人说,《蛟龙行动》是因为没赶上好时机。
我看完全不是。真正的原因是,这部片子就是没诚意。
故事没讲好,角色没立住,观众完全没代入感。
于冬还沉迷在《长津湖》的幻觉里,以为自己能复制神话。
可《长津湖》是怎么来的?三大导演合力,演员阵容老带新平衡,档期踩在情绪高点,那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到位,不是你想复制就能复制。
换句话说,《长津湖》的成功不是模式,而是奇迹。
奇迹是可遇不可求的。你非要当模式来套,结果只能是幻觉。
我真觉得,这次《蛟龙行动》的扑街,对整个电影圈是个提醒:别把观众当提款机。尊重观众,才是尊重市场。
你要真想拍主旋律,不是不能拍。
但至少要讲好故事,找到观众的共鸣点。别一边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一边糊弄大家拿半成品出来圈钱。
这年头,观众心里门清,谁真心谁敷衍,看一眼就知道。
《蛟龙行动》的失败,其实挺有警示味儿。
它告诉所有制片人:砸钱、拉流量、蹭情怀,这些老套路已经不灵了。你要真有能力,就老老实实拍好片子。要没能力,就别怪大环境。
最后我还是想拿赵本山的话作结。
他说:“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儿哪儿大环境就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这句话说得真透。
《蛟龙行动》血亏8.5亿,不是市场冷酷,而是资本傲慢。
观众不买账,不是观众苛刻,而是片方不尊重观众。你可以靠宣传让人买第一张票,但你骗不了人买第二张。
这回,于冬真破防了。但我希望他能明白一点:市场已经变了,你要么跟着变,要么就被淘汰。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