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恐怖片:说《731》不好看=汉奸?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10:50 2

摘要:“99.7%排片、80亿预测、影史第一”——这串数字一出,我第一反应不是热血沸腾,是后背发凉。

终于,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731》了。

提前一年官宣“预定档”,结果临近上映时间反而石沉大海。

好在央视下场一锤定音,这才让众多影迷安心一些。

“99.7%排片、80亿预测、影史第一”——这串数字一出,我第一反应不是热血沸腾,是后背发凉。

排片比口罩时期还满,意味着啥?院线把其他片全踢了,给一部片子让路。

这不是市场选择,是行政清场。

当票房变成任务,历史就成了燃料。

别忘了,我们去年才看完《满江红》的“票房奇迹”,转头就刷到“背诵满江红送票根”的骚操作。

同一波操盘手,同一套“民族情绪+排片垄断”,换身马甲又来?

观众刚想喘口气,发现又被摁头。

预告片里“直肠结扎、冰冻实验、鼠疫活人”三连击,打满马赛克都挡不住生理不适。

但请注意:越残忍的画面,越容易被算法当爽点。

短视频平台已经玩明白了——

“731部队”关键词一挂,再配个“18禁慎入”,点赞嗖嗖涨。

当历史创伤被剪成15秒猎奇切片,受害者就成了恐怖片NPC。

我随便一搜,某音上“《731》最惨实验TOP10”已经安排上了,BGM还是惊悚鬼叫。

这不是铭记,是消费;不是敬畏,是吃人血馒头。

更讽刺的是,片子还没上映,周边已经来了——

“真人比例冰冻手臂模型”众筹链接赫然在列,文案写着“带回家给孩子做科普”。

我科普你大爷。

张家辉、王俊凯溜粉两年,成片只剩姜武+王志文+李乃文。

不是说不香,而是太典型——“去流量化”成了最好的护身符。

资本精明得很:

- 用“老戏骨+历史痛点”对冲审查风险;

- 用“无流量”当免死金牌,谁批评谁就是“不尊重历史”;

- 真出事,演员背锅,资本隐身。

一套组合拳,把电影变成“历史保险柜”——

“我都拍731了,你还敢骂我?”

可问题是,题材正义≠电影质量。

《南京!南京!》当年也被骂“消费苦难”,人家至少敢拍黑白、敢给日本兵视角。

《731》目前流出的预告,全是惨叫+特写+红色大字报,镜头语言还停留在“抗日神剧”级别。

如果只剩“惨”,那跟网大《活人实验》有啥区别?

评论区已经提前“政审”——

“说不好看的,都是汉奸。”

“打低分的,全家移民日本。”

当批评等于叛国,电影已经死了。

铭记历史的正确姿势,不是给片子免死金牌,而是允许它接受最苛刻的审视。

否则,80亿票房只会变成一笔“苦难税”——

观众哭着买票,资本笑着数钱,历史悄悄被掏成空壳。

《731》可以拍,也该拍。

但“排片垄断+情绪绑架+流量祭天”这套玩法,

不是铭记历史,是把历史做成一笔稳赚不赔的恐慌生意。

真正的影史第一,不该靠“不敢不看”,而要靠“不得不看”。

如果片子真敢拍到《辛德勒的名单》的深度,我二刷三刷贡献票房。

但如果只是“两小时血腥PPT+民族情绪buff”,

那我选择把票钱捐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至少那儿没有爆米花套餐。

来源:天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