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BO正紧锣密鼓筹备《哈利·波特》重启剧集,但原版小说改编的电影系列始终让人难以忘怀。这部讲述小巫师故事的电影于2001年首次将魔法搬上银幕,随后打造出极为成功的电影系列,全球票房总收入达77亿美元。
HBO正紧锣密鼓筹备《哈利·波特》重启剧集,但原版小说改编的电影系列始终让人难以忘怀。这部讲述小巫师故事的电影于2001年首次将魔法搬上银幕,随后打造出极为成功的电影系列,全球票房总收入达77亿美元。
然而,这个电影IP并非所有作品都同样出色,《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就常因删减了原著关键细节而遭诟病。
对《哈利·波特》系列而言,《凤凰社》堪称转折点:故事基调比前四部电影黑暗得多。角色形象变得更复杂、更具多面性,霍格沃茨校内氛围也变得阴森压抑,观众还在片中见证了整个系列里最令人心碎的死亡场景之一。
但与此同时,考虑到原著篇幅(《凤凰社》是全系列最厚的一本书),这部电影却是系列中时长最短的。
难怪许多粉丝至今仍在疑惑:为什么电影会删掉这么多内容?
不得不承认,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过程中总会丢失大量细节与微妙之处。然而,有些是剧本的精巧调整,而《凤凰社》的体量与电影时长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明眼人都知道,要把一本八百多页的小说塞进一部电影的时长里并不容易,但主创团队本可以大胆将片长延长到三小时,相信观众完全能接受。
原著的体量本身就需要更长的银幕时间,要是能有一部更详尽的电影,粉丝们肯定会买账。
可惜电影里缺失的内容实在太多,主创要么忽略了某些至关重要的剧情线,要么只是一笔带过、浅尝辄止。
首先,电影对凤凰社本身的刻画就不够充分,成员们大多只是匆匆亮相。但更关键的是纳威·隆巴顿父母的故事——在原著中,有整整一章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他们被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折磨的经历,这部分在电影里却没了踪影。
掠夺者们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传奇般的友谊既是无比忠诚的象征,也代表了背叛,因为一位朋友牺牲了自己,而另一位则导致了莉莉和詹姆的遇害。
掠夺者的背景故事同样没有被展示,唯一在斯内普教授大脑封闭术课上出现的关于他最糟糕记忆的闪回,也只是将他们描绘成普通的霸凌者,丝毫没有提及他们的任何优点。
魁地奇向来是哈利生活里的重要部分,可这部分内容在电影中被完全删除了。
原著里,奥利弗·伍德离开了球队,哈利和伙伴们第一次在没有他的情况下,由安吉利娜·约翰逊带队参赛。
斯莱特林和格兰芬多之间的对抗也到了白热化地步:斯莱特林的学生想出各种刁钻法子挑衅格兰芬多,还大喊“韦斯莱是我们的王”这样的嘲讽口号;而哈利在赛后被马尔福激怒,为此乌姆里奇禁止他再参加魁地奇比赛——这些情节全都没出现在电影里。
或许有人会觉得,既然前面删了这么多,那电影至少该把最终大战拍得无比详尽吧?
可事实是,大战部分同样有重大缺失。
神秘事务司的戏里,好几段关键情节都不见了,比如在“大脑厅”“爱情厅”和“时间厅”里发生的故事。
电影甚至完全删除了预言球的内容,这使得战斗场面更短促、更简洁,但却未能满足观众的期待。
就连小天狼星与哈利的互动,以及贝拉特里克斯和小天狼星的决斗戏,也都被大幅缩减。
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总让人觉得不够尽兴,如果能适当延长片长,或许就能弥补这些遗憾。
很难精确算出主创团队到底删减了原著多少页内容,但看起来,原著将近一半的剧情都没能搬上银幕。
有好几章被整章删掉,还有很多章节被压缩到只剩一个场景,只为了塞进有限的片长里。
当然,改编电影时删减内容在所难免,但主创本可以用更细腻的方式处理剪辑与改编工作。要是当初能把这部电影拆分成上下两部,或许会对影片更有利,观众也能看到更多精彩片段。
但如果你想大致估算原著被牺牲的篇幅,这个数字其实接近300页,甚至可能达到400页。
考虑到电影中缺失了掠夺者的故事、完全忽略了魁地奇的情节线、对凤凰社的描绘流于表面,并将纳威父母的相关情节简化成了几句对话叙述,那么可以说电影版丢失了海量的素材。
这种删减是否合理呢?
在我看来,答案是“部分合理”。
小说和电影本就遵循不同的创作逻辑,在书页上奏效的内容,到了银幕上未必合适,反之亦然。所以说到底,改编作品很少会“逐字逐句”还原原著。
《凤凰社》的电影团队试图删掉所有“无关紧要的支线”(比如魁地奇情节),只聚焦主线剧情,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只需要再增加20到30分钟,甚至40分钟时长,就能把那些缺失的内容补回来,或是把电影里一笔带过的情节讲得更透彻。
来源:自然de聆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