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年的老电影《十天》,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正值中国电影复苏期。
1980年的老电影《十天》,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正值中国电影复苏期。
《十天》的意思是,十天之内把情报送到。
谁送呢?
三个少年!
他们接受了一项关乎战局的任务——在十天内将绝密情报送达指定地点。
这就形成了一种“倒计时”叙事——在封闭的时间压力下,丛林追踪、身份伪装、智斗敌特……等等情节环环相扣。小时候觉得特别好看,就因为情节紧凑!
三个主角都是少年。
少年视角恰是最柔软也最有力的突破点,尤其是把它引入了革命题材里。
18岁的祝新运再次出演少年英雄。
当年的“潘冬子”长大了,从红星照耀下的革命火种,化身为深入敌后的壮族少年阿峰,并且是三人组的核心人物。但是没有小时候可爱了——满脸的苦大仇深,这是当时看片的一个遗憾。
比较起来,他不如男二常戎出色。
常戎饰演的“虎子”(也称“虎仔”),是他演艺生涯的起点——当时他已经18岁,看起来却真像个孩子,懵懂少年。这一角色不仅让他年少成名,备受瞩目,也奠定了其硬朗机智的银幕形象。
他饰演的“虎子”,那真的是虎头虎脑、机敏灵动 ,以天然质朴的表演将角色的果敢与可爱刻画得深入人心。
他与祝新运站在一起,对比更明显——都为同龄人,祝新运的花期却已经过去,常戎才是取而代之的帅哥一枚。
54岁的程之也在里面。
他是因擅长塑造反派角色闻名的,尤其擅长通过微表情和台词节奏传递复杂人性。在《十天》中,他延续了《沙漠追匪记》《红日》中的表演模式:表面冷静克制,内在暗藏阴狠或矛盾的心理。
程之的台词表现力极强,抑扬顿挫间自带戏剧张力。
他是在经历“WG”十年沉寂后重返银幕的,表演更显凝练。无论戏份多少,他饰演的角色——敌参谋长,这个人物是“立住了”。
电影背景是解放战争末期的南疆:从开场直到结束,都能让人感觉以前的天很蓝,树很绿,一切都很自然。
不过那时候看电影,不懂欣赏什么风景,只要打枪的就好看——也不懂什么情节。
这三位小同志,碰到的都是好人,凡是革命群众,不管生人熟人,都非常默契地和三位小同志配合。
我还记得各种对暗号,表现孩子们的机智勇敢。
这里下过雨吗?
雨后的竹笋长得更快。
我也记得这两辆敌车。
虽然一起出发,外型看着也一模一样,装的东西却不一样,前边那辆装汽油桶,后边那辆装的是罐头。
虎子就是因为上错了车,导致后来受伤。
很惊险的岔路口。两辆车突然分道扬镳了。
这里的场景拍摄都在南方,但是这条路我看着很熟悉——好像80年代的路都是这样的,都是沙土路,车开过去扬起沙尘……以前的沙土路真有感觉!
一切这么清楚,就好像在我家附近,这种路看起来很亲切,只是现在不好找了……
经典扒车,三个孩子演技都不错,不惧生死。
以前的演员从车上跳下来都是真实的——也许不讲啥情节,但一定讲究个纯粹!
虎子虽然上错了车,倒成功夺了枪,还把程之打晕。
小孩打翻大人,不太可能,也太玄虚。但老电影是一种导向和一种精神情怀,不必计较细节,电影不是破案推理。
虎子在树林里中枪,疯狂奔跑这幕记忆犹新。
经历了扒车、诊所、虎仔受伤医治,阿妲小船爆炸,兰妹被抓。审问时一言不发,她和阿妲一样,擅长用沉默表达蔑视。
结尾很悲壮。
阿峰爬上拖船,点燃导火线,被机枪打中,眼看敌人汽艇追来,他毅然砍断了拖船上的绳索,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
胜利得来不易,看完也很受教育,以前的电影都不白看。
它不像现在的电影,也许可以达到娱乐的目的,但最终都是为了掏你腰包。它应该是宣传部门下达计划,拍摄完成后,真正去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上主角都是小孩,所以小时都喜欢这样的电影故事。只不过,那时也忘了去深究,也完全不会去深究——让几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情报,也只有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得出来……来源:梦回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