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河北省安国县高街村,一场露天电影正放映着《毛主席和他的儿子》。当银幕上出现毛岸英和另一位年轻参谋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画面时,一位老人突然嚎啕大哭道:“电影里的高瑞欣是我哥哥啊!没有想到他是和毛岸英一块牺牲的。”
1997年,河北省安国县高街村,一场露天电影正放映着《毛主席和他的儿子》。当银幕上出现毛岸英和另一位年轻参谋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画面时,一位老人突然嚎啕大哭道:“电影里的高瑞欣是我哥哥啊!没有想到他是和毛岸英一块牺牲的。”
全场顿时安静下来,这名老人名叫高子刚,村里人虽然都知道,他有一个革命烈士的哥哥叫高瑞欣,牺牲在了抗美援朝战场,政府还给发了“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但电影里的高瑞欣是河北饶阳人,而高子刚却是河北安国人,两地距离甚远,他们怎么会是兄弟呢?会不会是重名的人?
电影结束后,高子刚激动地拉着乡亲们说:“电影里那个高瑞欣就是我哥哥,但他是我们安国人,不是饶阳人啊!”这个籍贯错误让老人寝食难安,他决定必须澄清事实,为哥哥正名。
根据史料记载,高瑞欣1927年出生,家里世代务农。1941年,高瑞欣考入冀中军区抗属中学,1943年转到延安抗大七分校二大队,1944年入党。
1946年,高瑞欣被调到延安中央军委机关一局工作,1947年进入西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科,成为彭德怀身边的参谋,负责文电起草和送阅工作。
在西北野战军期间,高瑞欣表现出色,他细心谨慎,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勤奋好学,甚至能记住重要电报的关键信息,深受彭老总的赏识。
1949年2月,随彭老总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高瑞欣获得了7天假期,回乡探亲。这是他离家8年后第一次回来,还与同村的李翠英订了婚。一年后,1950年,他再次返乡与李翠英结婚。
婚礼后不久,高瑞欣就接到彭老总的命令,要他立即赴朝鲜前线。此时妻子已经怀孕,但他毅然前。1950年11月18日,高瑞欣抵达朝鲜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向彭老总报到后被任命为作战参谋。
谁也没想到,仅仅8天后,1950年11月25日,高瑞欣在美军空袭中与毛岸英一同牺牲,年仅23岁。
高瑞欣牺牲的消息传到国内时,妻子李翠英已临近产期。家人和组织上暂时向她隐瞒了这个噩耗。17天后,李翠英生下了一个女儿。当她最终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时,当场晕了过去。
此后近半个世纪,高瑞欣的家人与李翠英失去了联系。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与政治部联署发出的001号“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被送到了高子刚手中,而不是李翠英那里。
高子刚为了澄清哥哥的籍贯问题和寻找可能存在的后人,开始了艰难的寻亲之路。但年代久远,信息匮乏,寻找工作异常艰难。
就在老人几乎要放弃希望时,堂妹高秋荣的介入成为关键转折点。在安国市农业局工作的堂妹高秋荣找到了李翠英娘家侄女李宽心的联系方式。
高秋荣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高子刚,老人忐忑地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一个女子确认这里是李翠英家,但说李翠英是她的母亲。
当高子刚询问她是否知道高瑞欣时,电话那头的女子疑惑地问:“我爸爸的名字叫高瑞欣吗?”
就这样,高子刚才惊讶地得知,哥哥竟然还有一个遗腹女活在世上,名叫杨彦坤,当时已经47岁了。
杨彦坤接到电话后,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她一直认为自己是杨守信和李翠英的亲生女儿,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身世。
她回忆起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为什么自己比妹妹矮半个头?为什么邻居总说她们姐妹长得不像?为什么父亲杨守信总是特别偏爱她,即使犯错也不忍严厉批评?
杨彦坤带着疑问去找母亲李翠英。面对女儿质疑,李翠英终于承认:“你的父亲是高瑞欣,是一位抗美援朝烈士,和毛岸英一起牺牲的。”但她要求女儿在家里不要再提起这个名字。
为什么李翠英要隐瞒这个事实?原来,在高瑞欣牺牲后,万般痛苦的李翠英选择了向女儿隐瞒身世,后来她与高瑞欣的战友杨守信重组了家庭。
为了不让丈夫有心理负担,李翠英从不在他面前提起高瑞欣,并将女儿的姓改为杨。多年来,这个秘密一直被深埋在她心底。
得知真相后,杨彦坤迫切想要了解亲生父亲的一切。她开始主动搜集历史资料,查阅书籍,写信求助。
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杨彦坤和丈夫没有放弃。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编辑刘振声的回信提供了一个关键联系人:高瑞欣的战友王亚志。
通过与王亚志的联系,杨彦坤终于得以完整还原父亲生前的革命经历。她将这段历史整理成回忆性文章《我的爸爸高瑞欣》,发表在《军事历史》杂志上。
随后,杨彦坤回到了父亲的老家河北省安国县高街村,见到了素未谋面的叔父高子刚。老人将保存了47年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郑重地交到了侄女手中。接过证明书的那一刻,杨彦坤泪流满面。
时隔近半个世纪,她终于认祖归宗,埋葬在朝鲜战场上的高瑞欣烈士也终于可以瞑目了。
通过杨彦坤的探寻,高瑞欣烈士的生平事迹得以完整展现。
高瑞欣出生于1927年,父亲是农民兼石匠。他小时候记性特别好,《百家姓》、《三字经》都是第一个背会,几乎每次考试都得第一。
1941年6月,14岁的高瑞欣考入冀中军区抗属中学。两年后到延安转入抗大七分校二大队。1944年,高瑞欣由支部书记宋英奇介绍入党。
1946年2月,高瑞欣等100多名同学奉调延安军委机关,其中24人被分配到一局。解放战争期间,他跟随彭老总南征北战,入朝前已是西北军区司令部的作战参谋。
在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工作期间,高瑞欣表现出色。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一直用功学习,细心谨慎,常发现文稿上的错漏字并及时向上级提出。他对部队人数、武器数量等情况了如指掌,成为司令部参谋中的佼佼者。
彭老总对这个小伙子也很喜欢,从来不苟言笑的彭老总在他面前也能开起玩笑,身边的人都调侃说高瑞欣好像彭老总的儿子。
1950年,高瑞欣回乡与李翠英结婚后,两人在返回兰州的途中还在西安受到了彭老总的热情接待。
1950年11月,当高瑞欣接到彭老总命其入朝的电令时,面对已经怀孕的妻子,他依然选择临危受命,毅然前往朝鲜前线。
1950年11月18日,高瑞欣抵达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当时志愿军刚刚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美军统帅麦克阿瑟不甘心失败,宣布发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
彭老总已于11月21日下令在25日晚西线发起第二次战役反击。高瑞欣立即投入熟悉和掌握敌我情况的工作中。
在志愿军司令部,高瑞欣遇到了同样年轻的毛岸英。两人年龄相仿(毛岸英比高瑞欣大5岁),都是新婚不久,许多地方谈得很投机,很快成了好朋友。
当时副司令员洪学智甚至还开玩笑说他们上辈子是亲兄弟,希望这辈子也能同生共死。没想到一句玩笑话竟然一语成谶。
1950年11月24日,美军飞机到大榆洞上空盘旋侦察。邓华和洪学智副司令员感到这是不祥之兆,当晚对机关部署了防空措施,规定25日7时起,除值班人员外,均到防空矿洞待避。
11月25日上午11时,4架美军飞机飞临大榆洞上空。高瑞欣、毛岸英和值班的成普、徐亩元迅速躲进防空洞。敌机没有停留直接飞过,大家以为又是虚惊一场。
谁也没想到美军的飞机杀了个回马枪。当他们发现时,敌机已经飞到办公室上空。徐亩元和成普跑出来查看情况,看到空中白点时立即高声呼喊毛岸英和高瑞欣。但已经来不及了,汽油弹瞬间吞噬了整间屋子。
警报解除后,人们从灰烬中找到了两具遗骸,靠手表辨认出毛岸英,另一具便是高瑞欣。两位年轻参谋就这样在同一场空袭中牺牲。
彭老总得知噩耗后,站在两位烈士的墓前满眼泪痕地说:“高秘书跟我在西北战场好多年了,被调到朝鲜战场才几天呐,也牺牲了,他的爱人正怀着孩子啊!”
高瑞欣牺牲多年后,李翠英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后来与西北军区司令部干部杨守信重组了家庭,一直在兰州生活。为了不让新丈夫有心理负担,她从不提起高瑞欣,并将女儿的姓改为杨。
高瑞欣的女儿杨彦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工作,与公司办公室干部王文江结婚,后双双退休。他们的儿子王磊天津大学毕业后在天津一家科技公司工作。
1997年,通过电影《毛主席和他的儿子》的放映,高子刚找到了失散近半个世纪的侄女杨彦坤。当杨彦坤回到父亲的老家高街村时,高子刚将保存了47年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郑重地交到了她的手中。
1998年,杨彦坤在《军事历史》第四期上发表文章《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梳理了父亲革命的一生,以此方式缅怀从未谋面的父亲。
她在文章最后写道:“回顾历史,我深深感到正是由于包括父亲在内的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和流血牺牲,才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高瑞欣的外孙王磊曾说:“作为高瑞欣烈士的后人,我感到很光荣,我身体里流淌着姥爷的血,只有努力工作,更好地生活,才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告慰。”
来源:寻史微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