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程亮记得,在一次国际电影节,一群世界级导演聚在一起,讨论如果想要给外星人放一段电影,让他们看到地球电影的最高水平,应该选哪部影片的哪个片段。结论是1985年成龙自导自演的《警察故事》里,那段用雨伞钩住双层巴士追捕犯罪分子的“公车追凶”。
导演程亮记得,在一次国际电影节,一群世界级导演聚在一起,讨论如果想要给外星人放一段电影,让他们看到地球电影的最高水平,应该选哪部影片的哪个片段。结论是1985年成龙自导自演的《警察故事》里,那段用雨伞钩住双层巴士追捕犯罪分子的“公车追凶”。
这段戏里,公交车飞驰穿过香港郊区的社区、工厂和山岭。成龙挂在车外,与几名劫车者不断搏斗。犯罪分子用皮包把成龙打下车后,成龙又快步跑上小山顶,再从很陡的坡上跑下来,站在路中央拦截来车。40年过去了,这段戏现在看起来依然惊心动魄,远处的香港城市景观也让人过目不忘。在各种社交网站上,影迷们经常重新发布这段影像,津津有味地品评。
当时成龙才31岁,现在71岁了,曾专演打戏的他开始越来越多地演文戏。最近上映的新片《捕风追影》有一条宣传语,就是看成龙和梁家辉两位加起来近140岁的影帝来一段打戏。成龙说:“我的搭档梁家辉这辈子都没演过这么激烈的武打戏,他跟我对打,你们看不看?他打得很好哦!”
演技是硬功夫,里面门道多,但细说起来还挺抽象的。在新书《演绎百花年代:香港电影表演文化(1978-1997)》里,学者、影评人王培雷以香港电影工业成熟期为重点,给观众分析了当时香港演员的演技到底好在哪里,知名演员的演技是怎样炼成的。
新老交替之际的量产巨星
去年,香港电影《破·地狱》票房大卖,80多岁的许冠文饰演的喃呒师傅文哥,忠于民间传统,对待子女和徒弟十分严苛,不苟言笑,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半个世纪前,许冠文一度统治香港银幕,以他标志性的自导自演式喜剧,丰富了香港的市民娱乐生活。
王培雷认为,许冠文在银幕上首度呈现了一种真正属于市民阶层的喜剧形态,他的表演可以看作香港电影表演迈向现代化的先声。
1978年有了第一部“香港新浪潮”电影,徐克、许鞍华等纷纷登场。在他们之前,香港电影主要是邵氏等电影公司制作的各种武侠、神怪、言情题材作品。“这些电影有一个特点:里面拍的山西太原、江南、大漠等,都是在影厂的棚里搭的景。这些电影也主要是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看电影的老观众看的。”到了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观众想看新的东西,许冠文、李小龙正是他们最喜欢的。
与“新浪潮”导演同步,一批演员也从电视台培训班毕业,进入片场。梁朝伟、刘德华、周润发等现在老牌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多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入行、八九十年代建立名望,出演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1986年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成为1955年出生的周润发、1956年出生的张国荣的代表作。1991年,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上映,1964年出生的张曼玉在片中献上绝佳表演,建立了自己的风格。
短训制下的摸爬滚打
“学院里讲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好像对这些香港影星不适用”,王培雷近年来不断检索香港电影的历史资料,发现这批知名演员的背景,都是参加了半年制培训班,学过一点“斯坦尼”表演的知识,但在真正演的时候“好像都忘掉了”。“他们更多是反流派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TVB有很多电视剧,表演非常依赖即兴。往往是演了一集电视剧以后,两个演员就一直不停地演,一场戏起码半个小时。台词是哪来的?都是只写了一些,演到精气神上来了,即兴发挥。”
一穷二白,是这批演员起步的基础,他们多是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普通人家,年轻时做过一些寂寂无名的工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期,电影产业爆发增长,大量工作机会出现。“干中学”和超负荷工作,让他们快速成才,在狂飙中展露才华。
比如周润发,是香港第三大岛屿南丫岛的岛民。当演员以前,他干过司机、售货员等各种工作。进入TVB表演培训班学习后,他开始在电视剧里演一些小角色,比如在《洛神》里演“男八号”徐晃,该剧主演是郑少秋。
“上世纪70年代,TVB每年都要推出若干部100多集的电视剧。周润发在几部电视剧里都出演比较重要的角色,甚至是男主角,有时忙到一天只能睡一个小时,就直接睡在公司里。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因为实在来不及。一边拍,一边播,100集里面穿帮不计其数。当一个20多岁、刚出道的演员连轴演,不断进入情境,有时候三个电视剧不停在脑子里切换背景和角色,他自然而然就掌握了适应高强度表演的技巧。”王培雷说,“问他学了哪些表演流派,他其实回答不出来,他说:我睁开眼就演,换身衣服就要进到那个角色中。”
忘我或成为他人,都是一种选择
《演绎百花年代》一书总结了香港电影工业成熟期,表演的5种主流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员自身演技在提升,导演怎么使用演员、整体制作如何安置演员表演的位置,一步步在为观众带来新的体验。
比如在《阮玲玉》中,张曼玉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影星阮玲玉,另一个通过演绎阮玲玉演电影,去重现《神女》里面的角色。在这种“双重假定”的表演要求中,张曼玉找到了感觉。
《阮玲玉》里有一段拍摄于原上海市体委室内运动场的戏,阮玲玉与情夫唐季珊(秦汉饰)共舞,前后三段舞蹈,两人均在独白中体会与对方、与自己的感觉。唐季珊在伦巴中滑倒,阮玲玉独自舞动起来。张曼玉在这段独舞中尽情发挥,沉浸于音乐中,观众看到的是阮玲玉沉浸于对自己悲剧生命的价值回望。
“我称为无痕表演。因为在表演当中,你感受不到任何的外在的内涵,可是能深深地感受到她心里的那种悲凉。”王培雷说。当时上海天气很热,室内搭建的舞会场景,室温高达40℃。张曼玉发着烧,演出了一段末日狂欢式的愉悦,令悲情升华,指向了阮玲玉生命的终结。
王培雷表示,现在大多数导演都希望演员尽量发挥其能量和个人魅力,但在香港“新浪潮”这代导演眼中,演员尽量不要发挥演技,或者发挥得少一点,导演更希望用自己的思路去组织起整部片子的视觉艺术,因此最初用素人演员并不少见。
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电影工业又会指向新的选择。比如在《英雄本色》这样把古典风格故事与现代化的题材相结合的佳作中,周润发极具张力的“超本色表演”就成了点睛之笔。王培雷说,这并不是周润发的真实性格或表演上的喜好,而是导演做出的选择。把他打造成一个有情有义的、强力的复仇者形象,乃至成为一种经典,这是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演绎百花年代:香港电影表演文化(1978-1997)》
王培雷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2025 年4 月版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