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内地首部金庸武侠片,因票房惨败被埋没,终于高清修复!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0:17 3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金庸小说和电视剧在内地的风靡,加之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人和大陆的合拍片热潮,很快就有内地制片厂试水将金庸小说改编成电影,于年推出了这套《书剑恩仇录》。

上期聊年代的老电影《美食家》,没想到会收到那么多人的评论。

看来这类早就失传绝版的老电影的高清修复确实很受人期待。

这一期继续这个话题,确实活久见,没想到这部电影会得到高清修复。

作为一枚老电影爱好者,笔者近日偶然才发现

许鞍华导演的金庸武侠电影《书剑恩仇录》居然有了数字高清修复版。

这部1987年的老电影是内地首部金庸武侠电影,由香港银都与内地的天津电影厂合拍。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金庸小说和电视剧在内地的风靡,加之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人和大陆的合拍片热潮,很快就有内地制片厂试水将金庸小说改编成电影,于年推出了这套《书剑恩仇录》。

该片改编自金庸原著小说,由金庸亲自授权,撰写剧本大纲并为片头题字。

电影全程在内地取景,前后制作周期长达三年之久,光是拍摄周期就耗费十一个月。

电影在当年分成上下两集《江南书剑情》和《戈壁恩仇录》上映(香港叫做《书剑恩仇录》和下集《香香公主》),两部时长加起来近180分钟,在当年可说是武侠电影中的鸿篇巨制。

可惜的是,影片上映后,口碑票房都不理想,香港票房更是惨败。

但笔者认为,这部金庸电影中的野心之作,其实被严重低估了!

而且这部电影的高清修复非常难得,因为它是左派公司银都的电影。

左派电影在香港影坛曾经辉煌过,但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式微,影响力变小,而且左派公司的电影更多面向大陆,缺乏海外市场,因此这些年修复工作非常缓慢。

相较于邵氏、嘉禾、金公主等大公司出品的电影常有修复片源问世,而左派电影的修复版几乎很少面世,这也就导致了很多给内地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左派电影,已经近乎失传。

简单举几个例子,像《崂山鬼恋》、《云岗游侠》等电影,别说高清修复了,就是个DVD的标清画质片源都没有发行过(倒是有古早画质的录像带版本)。

所以左派电影的高清修复版片源很稀缺,譬如本期要讲的这套《书剑恩仇录》,此前只有电影频道播出的标清版本,画质很糟、有很多噪点,导致观感很不佳。

好在银都公司近些年终于开始修复自家的片库,《书剑恩仇录》在去年完成了数字高清修复工作,更曾在香港资料馆和港台一些影展上做过放映过。

如今这部电影终于能够被内地观众看到,因此临时起意聊聊这部电影

《江南书剑情》

《戈壁恩仇录》

作为改编自金庸首部长篇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上下两部曲,这套电影在香港电影史上占据了一个独特而略显孤寂的位置。

这不仅是首部由内地与香港合拍的金庸武侠电影,也是金庸亲自授权并题写片名的作品。

然而,这部耗资巨大、历时三年制作的影片,在当时遭遇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冷遇,成为了一颗被时代尘埃暂时掩埋的遗珠。

如今回望,这部作品恰恰彰显了许鞍华一以贯之的作者性

在商业类型片中执着地进行人文探索与美学实验。

原著《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电影基本遵循了小说的框架与故事脉络。剧情紧密围绕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与乾隆皇帝之间错综复杂的兄弟关系与民族矛盾展开。

上集《江南书剑情》始于红花会舵主于万亭向乾隆呈上其生母陈夫人的遗书,欲逼迫这位身世隐秘的皇帝反清复明。于万亭遭乾隆暗杀后,其义子陈家洛继任舵主

在营救四当家文泰来的过程中,结识了回疆部落首领木卓伦及其英气勃发的长女霍青桐,两人暗生情愫。

在杭州,陈家洛与化名东方耳的乾隆偶遇,抚琴论诗,惺惺相惜,直至他发现这位知音竟是当今圣上,同时也是自己的胞兄。

得知身世真相的陈家洛一度天真地相信了乾隆的承诺,销毁了母亲遗书,却招致了清军对红花会的围剿。

最终,陈家洛设计将乾隆劫持于六和塔上,在外部肃亲王炮轰塔身的绝境中,乾隆被迫暂时应允与红花会结盟。

下集《戈壁恩仇录》则延续了这场政治博弈的悲剧性发展。

陈家洛远赴回疆,与霍青桐的妹妹、纯真绝伦的香香公主相爱,这使霍青桐将爱意深藏心底。

乾隆背弃盟约,派重兵进剿,木卓伦战死,香香公主被俘。

乾隆以香香公主为人质,诱骗陈家洛劝说她顺从自己,实则布下陷阱意图将红花会一网打尽。

识破阴谋的香香公主为保全陈家洛及其事业,选择自尽。

影片以红花会众英雄几乎全军覆没、陈家洛孤身突围重返大漠复仇的苍凉结局告终。

这个庞大故事的幕后,汇聚了一批极具才华的创作者。

导演是获得金像奖导演荣誉最多次的大导演许鞍华,作为香港新浪潮的中坚力量,彼时已凭借《投奔怒海》等写实作品崭露头角,此次挑战武侠巨制,是其创作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转向。

许鞍化与武侠片的渊源很深,师从武侠宗师胡金铨,胡金铨的文人式武侠和历史写实风格,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许鞍华的创作理念。后来胡金铨和徐克联合指导《笑傲江湖》,期间两位导演闹得不可开交,许鞍华也曾替师上阵,参与了副导演的工作。

她力排众议,摒弃了当时香港武侠片流行的棚拍和夸张写意的动作设计,坚持大规模实地取景,从钱塘江潮、西湖园林到新疆戈壁、大漠孤城,不惜工本地还原原著中的地理风貌,赋予了影片一种同时代武侠片少有的历史厚重感与地域真实感。

编剧工作由许鞍华本人与香港著名编剧秦天南共同完成,后者曾经创作过《七剑》、《投名状》等电影剧本,而根据报道,当年许鞍华最初找的编剧是邱刚健,但邱刚健的剧本初稿还没写完,就因进度问题而被搁置。

之后,许鞍华又找到了金庸本人亲自改编剧本,但金庸最终只写了故事大纲,具体剧本撰写都交给了秦天南来接手,而本片也因此成为金庸唯一一次亲自参与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

演员阵容上,许鞍华做出了一个在当时颇为大胆的决定:启用全内地演员班底。

新人张多福饰演陈家洛,其俊朗外表与略带青涩的书卷气较好地捕捉了人物优柔寡断又心怀理想的特质;

内地著名演员达式常饰演乾隆,其精湛的演技将帝王的权谋机变、身份困惑与内心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并因此成为首位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内地演员;

尤其是两位女主角,“李焕英”年轻时候真是美极了,刘佳饰演的霍青桐英气飒爽,来自新疆的阿依努尔饰演的香香公主则带来了难得的异域风情与天然纯真,我一直觉得她是所有版本中最符合原著气质的选角

影片的摄影黄仲标(提名金像奖最佳摄影)的镜头沉稳而克制,美术指导何群等人则精心再现了清初的历史氛围。

尽管在当年,金庸小说已经被港台改编过不少影视剧,《书剑恩仇录》也已经被拍过几次,但许鞍华认为去内地拍金庸电影,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可以实地取景。

因此许鞍华坚持采用实景拍摄,将书中的不少名场面给还原在电影中,如钱塘江观潮、黄河夜战、西湖花艇、六和塔囚乾隆、大漠迷城和长城上劝香香公主牺牲等,全部实地取景呈现在那个年代难度可想而知。



从视听语言与美学角度审视,许鞍华的这部《书剑恩仇录》与邵氏武侠的浓烈奇观化或徐克后来代表的浪漫主义新武侠截然不同,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人武侠”气质。

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写实主义美学的贯彻。

电影中,广袤壮丽的实景景观不仅是背景,更是参与叙事、烘托情绪的重要元素。钱塘江潮的汹涌澎湃映照着人物内心的激荡与历史的无常;西北戈壁的苍凉辽阔则成为英雄悲歌与命运无奈的宿命隐喻。

动作设计上,影片追求朴实近乎笨拙的真实感,摒弃了飞天遁地的特效,强调兵器的碰撞与实战的力度,如陈家洛的剑术被形容为翩若游龙,但整体上更注重武打背后的政治较量和人性冲突,而非视觉刺激。

在叙事节奏与影调上,许鞍华显得从容甚至迟缓,她不惜用大量篇幅展现人物对话、心理挣扎和环境空镜,大量黄昏、阴天、夜景的运用,以及低饱和度的色调,共同营造出一种沉郁、悲怆的整体氛围,这与当时主流商业武侠片追求的明快节奏和强烈戏剧冲突背道而驰。

这种处理方式,强化了历史洪流中个体无法自主的悲剧感。

此外,影片的文学性与历史感极为突出。

它不仅仅是一个江湖恩怨的故事,更深入探讨了权力、血缘、民族、身份认同与理想主义的覆灭等宏大主题。许鞍华通过其知识分子的视角,对金庸原著中的文人情怀和历史反思进行了放大和深化,使得影片散发出一种深远的诗意和哲学思辨色彩,如同胡金铨美学遗产的某种延续。

尽管如此,这部野心之作在当年却遭遇了滑铁卢。

如今回头再看这部电影,其票房惨败的原因在于——

许鞍华的艺术坚守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在商业上,它的写实风格、缓慢叙事与缺乏明星效应的内地演员阵容,难以满足80年代香港观众对武侠片快节奏、强冲突和娱乐化的期待;

在文化上,全内地班底和淡化港味的处理使得香港观众缺乏代入感,而当时的内地电影市场又尚未成熟,无法提供足够的票房支撑;

在改编接受度上,彼时的观众更习惯于TVB剧集式的戏剧化改编,对于许鞍华这种高度文学化、去浪漫化的严肃处理,普遍感到不适应和错位。

甚至金庸亲自改编的剧本,也因叙事的跳跃和转场的突然(可能源于剪辑或版本问题)而受到剧情不连贯的批评。

但三十多年过去,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作为一部金庸武侠电影,这套《书剑恩仇录》无疑是一部被低估和埋没的杰作。

它不仅是许鞍华作者生涯中一次珍贵而执着的尝试,更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武侠类型片的表达维度。

众所周知,金庸小说固然早已成为流行经典,但金庸电影能够成为经典的却少之又少。

金庸小说因为大多卷帙浩繁、角色众多、故事宏大,导致改编上难度很大。

在邵氏时期,邵氏金庸电影受限于制作和经费,导致大多比较流水账,期间还有张彻这种不追求历史细节的导演负责改编,已经完全悖离了原著精神。

到了九十年代,徐克固然凭借《笑傲江湖》系列而开启新武侠浪潮,但也因为“魔改”让当时的金庸电影彻底放飞自我,无论是王晶的《鹿鼎记》,还是巨星云集的《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亦或是《飞狐外传》、《新碧血剑》,无一例外都是“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产物。

此外还有刘镇伟的《东成西就》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这已经完全与原著无关了。

所以当时的金庸电影,要么忠实原著却沦于平庸,要么过度魔改而脱离小说精神气质。

当我们回头再看这些电影——

真正拍出金庸小说内核的电影,只有这套《书剑恩仇录》。

它证明了武侠片不仅可以制造视觉奇观,更可以成为承载历史思考与文化反思的严肃媒介。影片相较于原著对传统道德存有质疑和反思,复国大业的忠、孺慕之思的孝、手足之情的悌、帮会兄弟的义,构成两位主角心理冲突的核心。

乾隆的国族认同,该是对汉还是对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要成全侠义而破坏当下的太平盛世,又是否为百姓所望?这些金庸在原著中探讨的议题,在电影中都得到了细致刻画与还原,而这正是影片最出色的地方。

甚至可以说,这套电影影响了后来内地的金庸剧(主要是张纪中出品的《笑傲江湖》),其宏大的实景拍摄和深沉的历史叙事,无疑对后来张纪中版的金庸电视剧创作产生了影响;而其对人性的深刻刻画和悲剧性的美学追求,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卧虎藏龙》等作品提供了启示。

所以总的来说,《江南书剑情》与《戈壁恩仇录》或许不是最娱乐、最受欢迎的金庸改编电影,但它很可能是最特别、最值得深思的版本之一。

它如同一幅用工笔细细描绘的历史长卷,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方能领略其苍凉、厚重而又充满文人理想的独特韵味。

文章的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书剑恩仇录》的这版数字修复,应该是以港版片源为基础,剪辑和配音与内地版略有不同。

港版下集的结尾,以陈家洛目睹香香公主自杀后的绝望表情的特写来结束,强调悲情意味;而内地版《戈壁恩仇录》则增加了一组镜头,陈家洛孤身返回大漠,踏上寻找霍青桐的旅程,这个结尾意犹未尽同时留有一丝美好的希望。

左派公司在当年的香港影坛其实相当高产而且艺术水准很高,可惜这些年左派电影的修复很少,导致很多经典电影都被埋没遗忘,这套《书剑恩仇录》的修复版的问世,无疑是让影迷庆幸的一件事,也期待更多左派电影得到修复。

来源:迷影映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