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票房不到三十万的电影,不是新人导演短片,而是吴京参演的院线片,你说尴尬不尴尬。
票房不到三十万的电影,不是新人导演短片,而是吴京参演的院线片,你说尴尬不尴尬。
8月22日,《再见,坏蛋》上线院线,带着他曾经的流量光环,结果六天就被撤了。
从投资、宣传到上映,全程热度平平,直到撤档才吸引一波吃瓜群众。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如果真是他自己投了几百万,这波基本等于白干,连宣传的钱估计都收不回来。
关键在于,这种崩盘并不是突然的。
翻翻吴京这几年的舆论轨迹,从战狼功勋到“网络梗王”,每一步都在为今天埋伏笔。
当年《战狼2》爆了,他在镜头前说“坦克没有后视镜”的片段成了经典。
本来只是一句戏里戏外结合的话,却被网友翻来覆去地解读。
尤其是在今年的阅兵直播中,满屏的坦克后视设备直接成了反讽式“现场打脸”。
更扎心的是,同场活动杜江那句反调:“坦克是有后视镜的”,反倒成了热搜金句。
而当年和他一同被捧为硬汉代表的杜江,今年还在现场亮相,吴京却连邀请函都没影。
这落差,不用多说大家都懂。
有圈里人回忆,吴京刚成名时,待人接物还很谦逊。
叫前辈李连杰也是“李连杰老师”,后来拍《镖人》期间,直接改成“李连杰”,语气就变了味。
有人觉得这是熟了,有人则认为他心态已经飘了。
类似的小插曲不少。
一次公开活动,他面对胡歌、张译,当众把胡歌夸成“帅哥”,张译叫“演技派”。
听着是夸人,其实一半粉丝都能听出潜台词:一个长得好看,一个演戏好,剩下的自己品。
更有点离谱的是,他说张译没运动过,被网友翻出张译当兵的经历,直接质疑他是在胡说。
这些看似小事,可在公众人物的语境里,细节就容易被放大,日积月累成了口碑杀手。
翻车并不是单个言论的问题,而是一次又一次叠加的印象分流失。
从这种现象去看,《再见,坏蛋》票房惨败其实不意外。
当一位演员的“人设”出现裂缝,新片就不再是“非看不可”的品牌保障,很容易第一波就被口碑拖垮。
这也是如今娱乐产业的残酷现实——粉丝的喜爱是可流动的,网上对立情绪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票房。
尤其是像吴京这样成名偏晚的演员,早年缺少媒体舆论调适的经验,短时间名利双收之后很容易让性格缺陷暴露。
业内的观察是,他的口碑走向和影片质量没那么直接的关联,更依赖社交网络的情绪循环。
换句话说,就算电影拍得中规中矩,也可能被抵触情绪牵着走。
这在流量时代,是不小的生存挑战。
当然也有粉丝替他说话,认为他只是性格直、不圆滑,但在当下这种高敏感的言论环境里,直率有时就是风险。
观众可能记不住你上一部电影的情节,但一定记得你在采访里的某句“金句”。
更何况,当初战狼系列打造的爱国人设,本身就是放大镜下的舞台,一旦出现自相矛盾的场景,就成了被解构的对象。
今年阅兵那一幕,就是一个节点。
它不只是让人想起“坦克没有后视镜”的梗,更让人感受到一种舆论反转的快感。
这种带着嘲弄意味的循环,才是对公众人物杀伤力最大的东西。
对于电影投资来说,这种口碑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样致命。
一旦形象受损,哪怕是一向稳扎稳打的动作片,买票的人数都会肉眼可见地缩。
影视圈里没人会忽视这种信号。
有电影制片人评价,现在的票房走势看人不看片。
某演员要是最近频频招黑,片方就得提前有心理准备,甚至调整宣传策略,把主角淡化成群像,避其锋芒。
但《再见,坏蛋》显然没做成这种转圜,还是把吴京放到了核心位置。
这等于直接面对观众的成见,没有危机公关空间。
从行业趋势看,流量红利和口碑红利都在缩短,稍有不慎,一个项目就可能滑铁卢。
尤其是明星个人口碑和商业价值绑定度很高的情况下,任何一次舆论失误都会被投资人放大评估。
这次撤档,说是电影的问题,其实背后就是观众对吴京个人的态度投票。
要想翻盘,他需要的不仅是下一部口碑爆棚的大片,更需要一次对公众态度的修复工程。
这不是拍两条路演视频就能做到的,而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格局的过程。
真正的挑战在于,观众愿不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从“战狼”到“撤档”,你觉得吴京还有机会爬回来吗,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会游泳的小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