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于8月20日在昆明隆重举行云南首映式。自8月15日全国公映以来,该片凭借深刻的主题立意、严谨的史实结构和精良的影像制作,在口碑持续发酵后,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于8月20日在昆明隆重举行云南首映式。自8月15日全国公映以来,该片凭借深刻的主题立意、严谨的史实结构和精良的影像制作,在口碑持续发酵后,市场反响热烈,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发展态势。许多观众在映后采访中激动地表示,影片中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牺牲精神令人震撼落泪。截至目前,该片累计票房已突破1600万元,跃居2025年纪录电影内地票房亚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市场反响的双丰收。
匠心打造,还原历史真相
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荣誉出品,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云南广电传媒集团旗下云南金彩视界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出品。这部影片是中宣部电影局202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影片之首,也是唯一一部纪录电影。金彩影业和华夏电影从策划阶段便紧密合作,历经一年精心打磨,主创团队重返事件发生地进行实地拍摄,力求真实还原历史场景。
影片采用了一明一暗的双线叙事结构,双时空叙事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呼应。整部影片立足真实历史的宏大背景,深挖细节,在确保思想高度、史实无误的基础上着重故事化讲述。正如纪录电影《山河为证》联合制片人、云南金彩视界影业副总经理邵莉莉所说:“主创团队以敬畏之心从海量尘封的影像资料中连点成线,2万字精心打磨的文稿、104分钟的凝练叙事,立足全景呈现、坚守真实原则、创新影像表达,展现了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伟大抗战精神,印证了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略价值,彰显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影片依托严谨的史料与创新的艺术表达,用数字修复唤醒尘封影像,重现中华民族血捍山河、寸土不让的抗战精神。从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影片真实再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云南抗战:地理枢纽的生命线与集体记忆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云南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血染疆场,举全省之力承担起战时后勤保障的重任,在祖国西南边疆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抗敌屏障,为全民族抗战胜利贡献了云南力量。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云南打通并运营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成为当时中国接收国际援助、运输战略物资和开展对外贸易的生命线。1937年末,为阻止日军断绝中国抗战物资补给的阴谋,云南各族群众组成的筑路大军毅然集结。汉族、白族、彝族、傣族、回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傈僳族、布朗族等云南儿女,从四面八方奔赴工地。他们手持锄头、十字镐,肩背石碾子,以最原始的工具,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施工的情况下,仅用8个月便在悬崖峭壁间抢修出了滇缅公路,用血肉之躯为祖国筑起一道“新长城”。
邵莉莉感慨道:“影片中用画面呈现了云南各族人民抢修滇缅公路的壮举,这些没有被看见的真实,这些时代的集体记忆,我们都力争用一帧帧画面把它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条公路的修建,更是各族群众团结一心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
在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美飞行员在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日军疯狂拦截等危险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开辟了一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连通印度与昆明的“驼峰航线”。在长达3年多的艰苦飞行中,平均每两天就会有一架飞机坠毁,1000多名飞行员牺牲,有些幸存的飞行员靠着已经坠落的飞机金属碎片反光坚持飞行,把80多万吨物资带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共同守护人类文明与世间正义。这一壮举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的深刻内涵。
战场前沿:滇西战场的坚守与反攻
1942年2月,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唯一国际通道的畅通,中国组建10万余远征军奔赴缅甸。尽管戴安澜师长率领的第200师浴血坚守,但由于战局恶化,中国远征军被迫全线撤退,开启了在野人山的“死亡行军”,幸存者不到半数。戴安澜师长亦在此次撤退中壮烈牺牲,毛主席以“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高度赞颂了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业绩。
1944年5月,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收复松山、腾冲等地并进入缅甸追歼日军,配合了盟军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这场胜利不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而且有力配合了盟军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邵莉莉表示:“影片对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事迹进行了详细呈现,从他们的出征到坚守,再到反攻,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与悲壮。这些将士们舍生忘死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激励我们后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精神堡垒:民族大义的凝聚与传承
云南在抗战中的贡献,远不止于地理与军事层面,更在于其承载了这片土地上浓厚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既体现在本土儿女的坚守,也彰显于八方志士的汇聚。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陷入日寇铁蹄之下。出生于云南大理白族农民家庭的中共党员周保中,中断学业奔赴东北,积极投身于联合各方抗日武装的工作,与杨靖宇、赵尚志并肩作战,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中坚持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铸就了永不磨灭的功勋。影片开篇就提到了这位云南大理的抗日名将,与杨靖宇等英烈一道,在“白山黑水”间书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
为解决滇缅公路极度缺乏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技术人员的问题,3200余名南洋华侨,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地启程归国,踏上了支援祖国抗战、共赴国难的征程。他们在滇缅公路上英勇奋战,用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出壮丽篇章,传承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的精神。
邵莉莉说:“南侨机工的故事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他们的跨国援战体现了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爱国情怀。这种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历史回响:从边陲热土到精神坐标
云南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具有超越地域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连接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的战略枢纽,让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战略联动,印证了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国际意义,更是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云南铸就的精神遗产历久弥新。各族群众共建滇缅公路的团结协作、远征军将士的舍生忘死、南侨机工的跨国援助,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正如影片所启示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绝境中重生,正是因为无论身处何地、属于哪个民族,当国家危难之际,总能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云南在抗战中彰显的“团结、坚韧、担当”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
“这部电影也是金彩影业与华夏电影继《郑和下西洋》之后共同打造的又一部匠心之作,也是金彩影业继《九零后》《落地生根》《我本是高山》之后,在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力作。”邵莉莉介绍道,“云南广电传媒集团作为省委宣传部主管的省属骨干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下属金彩影业作为省内唯一挂牌新三板的国有文化企业,将切实履行国有文化企业社会责任,要用影视作品把党和国家发展的实践成果展示好,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阐释好,提振精神,凝聚正能量,始终坚持做好云南出品,讲好云南故事,创作更多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精品力作。”
这片土地上的烽火记忆,不仅是云南的地方史,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史诗,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以光影为笔,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观众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传承精神,开创未来。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