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这片子为啥争议大,还得从一个没圆上的故事BUG说起,郭麒麟演的男主从少管所出来奔丧,急需遗产还债,亲二姐(齐溪饰)却攥着80万死活不给,哪怕儿子被“绑架”都不松口。
《脱缰者也》上映第六天,票房数字停在989.5万。这串数字像根松垮的鞋带,绊倒了不少冲着“曹保平+姐弟CP”走进影院的观众。
要说这片子为啥争议大,还得从一个没圆上的故事BUG说起,郭麒麟演的男主从少管所出来奔丧,急需遗产还债,亲二姐(齐溪饰)却攥着80万死活不给,哪怕儿子被“绑架”都不松口。
这事儿搁现实里怕是谁都得犯嘀咕:亲姐弟能绝情到这份上?
电影里有个扎眼的细节:男主控诉童年被父亲误判送进少管所时,大姐捏着西瓜籽的手猛地崴了。
这一崴,崴出了家庭叙事里最常见的回避术,有些伤疤,全家都默契地选择不揭。二姐拒分钱的逻辑乍看像“嫌弟弟不成器”,可她转头就能拿出钱给姐夫治“癌症”(后来发现是骗局),还对弟弟的“绑架”行为遮遮掩掩,她分明知道弟弟狠不下心。
这里藏着曹保平真正想戳破的窗户纸:父亲死后,二姐接过了“父权”的接力棒。就像父亲当年不管真相如何,也要维护“家长权威”,二姐扣住钱的本质是在搞“规训”,“你得按我的标准改好,我才给你好处”。
外甥写不出《我的亲人》作文那幕特有意思:孩子眼里的妈妈不是“妈妈”,是“处长”。权力头衔把亲情挤成了背景板,这荒诞场景恰恰是很多家庭的真实侧写。
曹保平的镜头总爱扒开温情脉脉的表象。《涉过愤怒的海》里老金那句“我这辈子就活个闺女”,听着是爱,实则是把女儿当自我价值的注脚。
《脱缰者也》里的二姐异曲同工:她安排儿子穿衣、拿捏丈夫话语权,连弟弟的“改造进度”都得按她的剧本走。
这种“母权父化”的操作,说白了就是权力换了身马甲,内核还是那套“我说了算”的逻辑。
结局男主变傻后,二姐的笑容才真正舒展。这场景让人想起《狗十三》里李玩吃狗肉的“懂事”,个体得先掐灭自我意识,才能换来家庭系统的“和谐”。
曹保平用这种极端设定抛了个问题:多少家庭和解,本质是弱者的自我阉割?
这年头,敢在商业片里塞“家庭权力解构”的导演不多了。2024年票房前十的国产片里,多数是IP续作或类型化安全牌,曹保平偏要扛着“荒诞叙事”往雷区闯。
《脱缰者也》的叙事确实有脱缰之处,可当其他导演忙着用强情节讨好观众时,他还在坚持用“不圆的故事”逼观众思考,比如二姐的矛盾人设,与其说是败笔,不如说是他故意留下的观察切口。
有个细节值得琢磨:男主变傻后听见二姐嘀咕,突然冒出句“别以为我不懂”,二姐的笑容瞬间僵住。
这巴掌大的表情变化,道破了权力结构最脆弱的真相,它依赖的从来不是爱,而是对“威胁性”的精准计算。曹保平这根刺扎得够狠:所谓家庭和睦,有时不过是权力者对“无害者”的暂时性接纳。
《脱缰者也》像块棱角分明的石头,砸进了国产片流水线的平滑水面。它的不完美恰恰是曹保平的“不妥协”:当电影都在追求“正确”“讨喜”时,他偏要展示家庭关系里那些说不出口的控制欲,偏要让男主以“变傻”的方式完成和解,这荒诞的结局,何尝不是对现实的犀利反讽?
这年头,观众走进影院常为了逃避现实,可曹保平偏要把现实的刺拔下来给你看。
这或许就是他的可贵之处:哪怕叙事偶尔脱缰,那份不肯磨平棱角的创作野心,总比拍出一堆毫无痛感的“正确电影”更值得珍视。毕竟,电影要是没了刺,跟流水线生产的塑料花又有啥区别?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