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最终定格在近120亿元,靠着七夕节两部爱情新片的带动,这一成绩超过了2024年。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最终定格在近120亿元,靠着七夕节两部爱情新片的带动,这一成绩超过了2024年。
虽说离2023年206.2亿的影史纪录还差得远,但能有这样的结果,对电影行业的鼓舞可不小。
有意思的是,这个暑期档里,豆瓣8分好像成了电影票房的一道坎,过了这道坎,票房往往能往上冲;没过,就容易后劲不足。
今年暑期档开始前,不少人都捏着一把汗。
当时大家担心两件事,一是没什么好片子上映,二是微短剧火了之后,没人再愿意进电影院。
老实讲,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毕竟前两年电影市场确实有点起伏。
但结果呢?不仅新片供给挺充足,还冒出了《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这样的片子,前者票房眼看要破30亿,后者也到了16亿。
这说明啥?观影群体并没抛弃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也没把市场潜力透支完,电影院的基本盘还在。
对比往年暑期档,今年最明显的不同是“健康”。
票房前三的片子,豆瓣评分分别是8.7、8.5、8.2,口碑和票房几乎是绑在一起往上走的。
这在以前可不常见,往年也有豆瓣高分的好片子,但它们的票房很难冲到前面。
为啥会这样?说到底是观众买票的心思变了。
以前,有些片子质量一般,却能靠些“场外因素”吸引观众,比如题材新鲜、蹭了热门话题,或者导演、演员名气大。
但今年不一样了,这些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
就说名导和明星吧,现在真没那么大号召力了。
不管是冯小刚、陈可辛这样的老牌导演,还是管虎、大鹏这些中生代,观众不再因为他们的名字就掏钱买票。
观影群体现在只认眼前这一部片子,不管你以前多厉害,当下的作品得能打才行,甚至有人就爱看“光环碎掉”的戏码。
演员也是一样,大家可以喜欢某个演员,但他演的片子要是口碑不行,顶多在网上看看他跑宣传的视频,不会真去电影院。
题材噱头也失灵了,“中国首部XXX电影”这样的宣传,现在没人信了。
那些靠跟风题材赚票房的片子,很容易被看出来,“这不就是《A》加《B》吗?”这种吐槽在网上一传开,口碑立马就受影响。
至于能出圈的社交媒体话题,那就更看运气了。
对大多数电影来说,能守住自己的基本观众盘就不错了,想靠话题破圈,基本是可遇不可求。
如此看来,今年观众买票越来越“沉得住气”。
他们不再一上映就冲,而是等着看映后的口碑,电影本身能带来什么体验,成了最关键的考量。
说到映后口碑,现在最有参考价值的还是豆瓣评分。
像微博、猫眼、淘票票这些平台,片子之间的分差太小,很难帮普通观众做决定。
豆瓣评分虽然一直有争议,也总有人说片方想操控,但平台确实在努力维护公平。
而且热门片子看的人多,打分的网友多了,片方想动手脚也难。
其实豆瓣分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绝对口碑,但同档期的片子放在一起,它的“相对口碑”很可信。
比如8分以上的《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跟7分以下的《恶意》《你行!你上!》比,口碑层级明显高一大截。
但你要说8.7就一定比8.5好多少,那倒也未必。
大众推荐电影时,其实很简单,要么“推荐”,要么“不推荐”。
豆瓣8分差不多就是这个分水岭,8分以上的,大家传着传着就成了“值得看”;8分以下的,多半会被说“可看可不看”,甚至“别去看”。
就算不是所有人都特意去查豆瓣分,这种口碑传递的结果,也让8分成了票房的生命线。
映后口碑对票房的影响,不光体现在总票房上,更体现在走势上。
翻一翻灯塔专业版的AI预测记录就能发现,豆瓣超8分的片子,最后票房往往比一开始预测的高。
《南京照相馆》映前预测是13.9亿,当时暑期档还挺冷清,《酱园弄·悬案》《长安的荔枝》都没达到预期。
但它一上映,豆瓣开分就超8分,一下子就火了,AI预测直接调到了三十多亿。
《浪浪山小妖怪》更夸张,映前预测才3.9亿,开分超8分后,每天票房和预测都在涨,现在已经14亿多了,预测总票房到了16.6亿,是原来的三倍多。
《新·驯龙高手》《F1:狂飙飞车》这些片子,也都是类似的情况。
反过来,豆瓣分低于8分的,预测票房往往会往下掉,最后比一开始预估的还低。
《酱园弄·悬案》映前预测5.7亿,结果豆瓣稳定在5.7分,最后只拿了3.75亿。
《你行!你上!》6.7分,预测2.3亿,最后连1亿都没到。
还有《东极岛》,映前预测11.9亿,现在才3.8亿,豆瓣到现在都没开分。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哆啦A梦:大雄的绘画奇遇记》豆瓣超8分,票房却没比预测高多少;《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分不够,票房反倒超了预期。
但这些都是动画剧场版,有固定的粉丝群体,票房和口碑的关系本来就没那么紧。
真人电影里,低分还能票房超预期的,基本都是小制作。
它们因为名气小,映前预测本来就低。反倒是那些大制作、宣传猛的片子,最受口碑影响。
现在观众被吊足胃口后,也不愿意第一时间买票,就怕上当。
大家对映前吹的“好口碑”早就不信了,非要等映后真评价出来才决定。
说实话,说豆瓣8分是票房生命线,不是让片方去想办法刷分,而是说现在观众越来越懂行,只有片子真的到了这个水准,才能让他们愿意掏钱。
豆瓣8分该成一个普遍的创作目标,毕竟观众要的是真材实料的好电影。
这个暑期档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电影市场的新变化:观众越来越理性,口碑越来越重要。
要是能一直这样,靠品质说话,那电影市场才能真的好起来,观众也才能一直有好片子看。
来源:鱼乐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