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票房超去年:国产片票房占比七成,上海连续三年获票房冠军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23:23 2

摘要:今年暑期档让人记住的不只是数字的增长,还有国产影片拿下七成多票房的亮眼表现,以及上海连续三年稳稳坐在城市票房冠军位置的稳固态势。

2025年暑期档在8月31日正式落下帷幕,总票房最终定格在119.66亿元,观影人次达到3.21亿。

这两组数据对比去年都有上扬,尤其是观影人次的涨幅更突出些。

今年暑期档让人记住的不只是数字的增长,还有国产影片拿下七成多票房的亮眼表现,以及上海连续三年稳稳坐在城市票房冠军位置的稳固态势。

今年暑期档的影片格局挺有意思,国家电影局公布的票房前五名里,前四名都是国产片。

分别是《南京照相馆》28.9亿、《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捕风追影》8.79亿、《长安的荔枝》6.78亿,只有《侏罗纪世界:重生》这部进口片以5.67亿排在第五。

本来想以为今年暑期档可能就平淡收尾了,毕竟前半段不少重点影片没达到预期,大盘一直处于“慢热”状态,倒是进口片的表现还算稳定。

但后来发现,从7月18日开始,情况变了,《南京照相馆》靠着好口碑带动,观众的观影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之后直到8月25日,连续39天每天的票房都能破亿。

猫眼娱乐的市场分析师赖力提到,今年暑期档破10亿的影片只有两部,和去年一样,但5到10亿的腰部影片数量比去年多了。

这种情况其实挺好,说明市场不再只依赖头部大片,结构更均衡了。

而且今年动画电影的表现特别突出,《浪浪山小妖怪》打破了国产二维动画的票房纪录,《南京照相馆》也刷新了暑期档历史片的票房纪录,这些都是今年暑期档实打实的亮点。

讲完了影片的表现,再说说国产片这股上升的势头。

现在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喜爱程度确实在增加,《浪浪山小妖怪》就是个例子,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愿意看。

这部片子是《中国奇谭》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还是《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创做的,在“平行时空”里讲了新故事。

听说制作团队有600多人,磨了1800多组镜头,画了2000多张场景图,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放在以前的国产动画里不算常见,也难怪能超越《大鱼海棠》这些经典,创下新纪录。

除了影片本身的质量,政策层面也给了国产片支持。

今年4月,国家电影局回应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影响电影进口时说,会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同时引进更多其他国家的优秀影片。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孙佳山副研究员说得挺在理.

他认为这几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和口碑都在下滑,现在的政策调整既符合全球电影产业的趋势,也能帮国内优质影视内容更好地成长。

如此看来,国产片能有今天的成绩,是质量和政策双重作用的结果。

除了影片和国产片的表现,今年暑期档的观影人群和地域分布也藏着不少新特点。

从购票情况看,单人观影的比例连续三年上涨,今年涨得最多,反而双人购票比例成了近五年最低。

猫眼研究院说,这主要是因为今年头部影片的社交属性不强,大家更愿意一个人去看电影。

新用户的年龄也有变化,整体比过去五年偏大些。

比如《南京照相馆》带来的新用户里,有近三成是之前没怎么看过电影的;《戏台》吸引的新用户年龄最大,《聊斋:兰若寺》的新用户最年轻,不同影片精准抓住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地域方面,上海以12.8亿的票房连续三年夺冠,北京、深圳、广州这些城市紧随其后,广州、苏州、南京的排名还比去年上升了。

一线城市的票房占比回升到近五年最高,主要是《侏罗纪世界:重生》和《戏台》在一线城市卖得好.

华东地区因为有《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票房比去年涨了不少;但东北地区因为少了大体量的喜剧电影,票房占比下滑了。

这种区域差异,其实也反映出不同地方观众的观影偏好。

今年暑期档看完,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电影市场确实在“稳中有进”。

有增长的数据,有国产片的突破,也有市场结构的新变化,但同时也存在头部影片体量缩水、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猫眼的赖力说,未来电影市场得更聚焦内容创作,用多元化的好作品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还要挖掘IP的衍生价值,比如《浪浪山小妖怪》已经在做动画剧集和周边了。

说实话,电影市场的核心永远是内容,只要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片子,贴合观众的真实需求,不管遇到什么波动,都能稳住发展的节奏。

2025年的暑期档,既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电影行业发展的总结,也为未来指明了方向,国产电影的潜力还很大,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就能在全球电影市场里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来源:喵喵大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