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猫眼专业版开出了电影《生还》的首日票房成绩,只有75.64万元。这部电影由高群书编剧并且执导,讲的是东北抗联的故事。这样的编剧导演阵容、题材内容方向和眼目前的影迷观影热情,实在不应该只有不足76万元的首日票房成绩。这么大的导演,为什么一部战争题材的院
9月4日,猫眼专业版开出了电影《生还》的首日票房成绩,只有75.64万元。这部电影由高群书编剧并且执导,讲的是东北抗联的故事。这样的编剧导演阵容、题材内容方向和眼目前的影迷观影热情,实在不应该只有不足76万元的首日票房成绩。这么大的导演,为什么一部战争题材的院线电影,会扑街成这个样子呢?
我的个人看法是,高群书导演没有奔着院线商业片去,就没想着要什么票房成绩。衡量一部电影的重要尺码,就是票房成绩,而这个尺码,只适合于商业片。《生还》在诸多方面,都并不具备院线商业片的气象,尤其是以下两点上。
第一点,讲故事的方式和最终的成型内容,都并非商业大片。我们不妨来看看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一目了然了:
本片以纪实风格再现了1938年到1945年抗日联军第六军被服厂女兵,伤兵医院伤兵组成的留守团在主力部队西征后坚持在老游击区牵制敌人主力,于重重围剿中突围,进入苏联整训,整编为抗联第88教导旅打回东北的真实故事。
影片透过12岁女战士李童的视角,塑造了耿团长、裴大姐、白连长、金玉希、李亦奇等一批普通抗联男女战士在突围中拼死互相保护,牺牲、被俘、最终生还的残酷历程。本片改编自最后一个离世的抗联女战士李敏撰写的回忆录。这是第一次用电影方式讲述了抗联后期从突围到整编为教导旅再到打回东北的全过程。
这样的故事梗概,已经袒露了高群书导演的追求,不是拍商业电影,而是采用类似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一个东北抗联的故事。对于影迷而言,在购票之前,就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观影需求了。《生还》可能并不提供很多商业大片才有的内容,而是提供一个相对冷峻的纪录片内容,换言之,它是用类似纪录片的方式讲一段历史内容。
绝大多数影迷入场消费的动力,并非是看纪录片、补齐自己的历史知识,而是想要寻求一种影像层面上的视听刺激。所以,像东北抗联的故事,要是走商业片路线,断然不是高群书导演《生还》这么走的,而是把叙事和拍摄重点放在具体的战斗上,尤其是一个可以实现起承转合、故事总攻的战斗。商业片的影迷们需要的是战斗场面的刺激。
当然,我这里必须补充一句,当一部电影没有走商业路线,没有实现更好票房成绩的时候,我们不必着急群嘲。只有那些走商业路线依旧没有实现很好票房成绩的,才可以调侃一下。《生还》的编剧导演高群书,志不在此——志向不在票房上。
第二点,《生还》的主演阵容,就不具备院线特征,而是有着浓郁的网络电影色彩。
高群书导演的《生还》,两位主演,都是小孩子。第二主演是周思羽,是周云鹏家的孩子。这两个孩子,放在院线电影序列当中,当然会劝退影迷了啊。俩孩子,哪有商业片的号召性啊。而剩下的几位主演,其实都是网络电影咖位上的,比如说,这部电影的第三主演、第四主演,分别是周云鹏和彭禺厶。包括该片的另一位主演刘頔。这三位,可是主演过不少的网络电影。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不仅主演过网络电影,而且是主演过很多的质量非常差的网络电影。我们经常说,欠某位演员一张电影票钱。这句话,对应到周云鹏、彭禺厶和刘頔身上,则不然,不是大家欠他们的,而是他们用质量很差的网络电影,消耗了大家太多时间,是他们欠影迷的,尤其是欠时间。
院线电影的影迷,会比网络电影的影迷要求高很多。看网络电影不花钱,面对周云鹏、彭禺厶和刘頔这样的主演,大家会宽和一些。而在院线电影当中,最少,也得花30元吧,大家是有理由先入为主,不相信这些网大演员的。高群书导演如果对自己的《生还》有商业信心的话,肯定不会邀请网络电影咖位的演员主演吧——这是影迷不入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当然可以承认,在高群书导演的指导之下,周云鹏、彭禺厶和刘頔这些网络电影的主演咖们,也可以呈现出真正电影的演技水平出来。但是,高群书导演付片酬的时候,是按照大咖的水准给演员们的吗?显然不是。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生还》搭建的是网络电影班底。既然如此,更多影迷就会等《生还》的网络版了,而不是花几十元去看。(文/马庆云)
来源:马庆云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