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我们仰望夜空,总会为闪烁的星辰、遥远的行星与广袤的星系而惊叹。然而,在可见光谱之外,宇宙还潜藏着更为神秘的存在——宇宙辐射。
地球是一个奇迹
环境|全球
人体接触宇宙辐射的剂量会随海拔高度变化——海拔越高,接触到的辐射量就越大。| 国家地理图片集
每当我们仰望夜空,总会为闪烁的星辰、遥远的行星与广袤的星系而惊叹。然而,在可见光谱之外,宇宙还潜藏着更为神秘的存在——宇宙辐射。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New York University Abu Dhabi)天体物理学与空间科学中心火星研究小组的迪米特拉·阿特里(Dimitra Atri)指出,宇宙辐射是一类以接近光速在宇宙中穿梭的高能粒子。它们源自超新星爆发、太阳耀斑等宇宙事件,在星际空间中穿行,从各个方向持续撞击地球,并不断渗入地球大气层。
漫威影业《神奇四侠》(The Fantastic Four: First Steps)目前正于影院独家上映。影片中,神奇四侠正是因暴露在宇宙辐射下,DNA发生根本性改变,才获得了超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高速粒子虽无法让我们拥有超能力,却能穿透人体。
当宇宙射线达到高剂量时,会撕裂DNA分子,损伤生物组织。长期暴露在宇宙辐射中,不仅会增加患癌症、白内障的风险,还可能引发生殖系统问题。此外,它还会干扰神经发生——也就是大脑中新生细胞形成的过程。
不过,人体实际接触到的这类辐射剂量,以及它对健康产生的影响,会因海拔高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这些信息,或许能帮你更好地了解宇宙辐射。
宇宙辐射会怎样影响我们?
在地球上,我们拥有一套天然的“防护系统”来抵御宇宙辐射,正是这套系统守护着地球上的生命——那就是地球的大气层与地磁场。
大气层会吸收宇宙辐射的大部分能量,仅让少量辐射抵达地球表面;而地磁场由地核中的电流产生,能阻挡绝大部分有害的太空辐射。
平均来看,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每年接触到的辐射剂量约为3毫西弗(西弗是衡量辐射对人体影响的剂量单位,日常多以毫西弗为单位表述)。但阿特里提到:“海拔越高,情况就不同了——大气层会变得越薄,人体接触到的辐射也就越多。”
一个人所处的海拔越高,能享受到的大气层对宇宙粒子的防护作用就越弱。比如生活在有“一英里高城”之称的丹佛市这类高海拔地区的人,接触到的宇宙辐射水平,就会比生活在迈阿密等海平面地区的人略高。
抵达地球表面的宇宙射线,可通过其在气泡室中留下的径迹被记录下来,例如上方这张1960年7月由924号气泡室(Bubble Chamber-924)所拍摄的记录图像。| 国家地理图片集
阿波罗号航天员从月球返回后,研究人员在他们的头盔上发现了因宇宙射线撞击而产生的细小凹痕。上方图片展示的是一个硅树脂测试头盔复制品的放大视图。| 国家地理图片集
乘坐飞机,宇宙辐射会带来什么影响?
当我们搭乘飞机升至更高海拔时,其实也在一步步靠近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
虽然飞机乘客会接触到比地面更高水平的宇宙辐射,但单次飞行所承受的辐射剂量并不算高。举个例子,一次横跨大陆的往返航班,其辐射剂量大概和做一次胸部X光检查相当。
但飞行员、空乘人员以及经常坐飞机的人就不一样了——由于频繁处于高空环境,他们面临的宇宙辐射暴露风险会显著增加。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辐射暴露是导致机组人员出现职业健康问题,以及工作相关癌症风险上升的原因之一。另有研究发现,机组人员接触到的辐射剂量,通常比核电站工作人员还要高。
不过阿特里也补充道:“好在这个剂量还不足以造成严重伤害,因为飞机仍处于地球磁场范围内,而且还有大气层的保护。”
离开地球,宇宙辐射会成为多大威胁?
一旦突破地球大气层的保护进入太空,航天员面临的辐射暴露水平会大幅上升——在太空中,人体会持续受到高能粒子的“轰击”。
国际空间站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约合260英里)的轨道上运行,站内航天员接触到的辐射剂量,远高于地球表面的人类。仅仅在国际空间站待一周,航天员接触的宇宙辐射剂量,就相当于地球海平面地区人类一整年的辐射接触量。
如果航天员要前往宇宙中更远的地方,比如执行登月、探测火星等任务,那么在往返途中以及抵达目的地后,他们会接触到更多宇宙射线。正因为如此,许多航天机构都为航天员设定了职业生涯中的辐射剂量上限,明确他们一生能承受的辐射总量。
“好奇号”火星车在为期253天的火星之旅中,搭载的一款仪器监测显示:若一名航天员仅完成火星往返行程,所承受的辐射剂量约为0.66西弗,相当于做660次胸部X光检查的辐射量。
而且,地球大气层能阻挡大部分宇宙辐射的“侵袭”,但火星的大气层却极为稀薄(厚度仅约为地球大气层的1/100),无法有效抵御辐射,导致大量宇宙辐射能直达火星表面。
“幻影躯干”(Phantom Torsos)是一种解剖学模型,内置数百个辐射监测装置。借助这些装置,研究人员能够计算出太空飞行过程中穿透人体内脏器官的辐射剂量。| 国家地理图片集
虽然航天服能为航天员提供一定的宇宙射线防护,但在太阳活动活跃度较低的时期安排舱外活动,仍是目前最佳的防护方式。| 国家地理图片集
研究人员根据“好奇号”的测量数据估算,若在火星这颗“红色星球”表面执行一项为期500天的任务,航天员接触到的辐射总剂量约为1西弗,这大约是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执行6个月任务所受辐射剂量的10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已提出多种航天器设计方案,比如用水、富氢材料或行星本土物质制造防护盾。这些防护盾能通过吸收辐射,为人类的星际航行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与此同时,关于避难所设计的研究也在持续推进——研究人员计划让航天员抵达目的地后,将避难所掩埋或进行屏蔽处理,以此降低辐射暴露风险。
阿特里解释道:“在火星表面时,我们可以利用火星土壤建造栖息地,比如打造地下住所,借助土壤形成天然的辐射屏障。这种方式基本能阻挡大部分具有强破坏性的辐射。” 宇宙辐射无疑是星际旅行的一大难题,这也促使医学专家开始研究能减轻其对人体影响的药物。
阿特里表示:“这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需要医学工作者、物理学家、工程师、心理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 尽管我们对这些神秘的带电粒子(即宇宙辐射)的认知在不断加深,但阿特里认为,若想探索宇宙中更遥远的区域,我们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持,才能彻底掌握保护人类免受辐射伤害的方法。
当然,除非你近期有太空旅行的计划,否则完全不必担心——宇宙辐射既不会给你的健康带来太多负面影响,更不会让你获得超能力。
撰文:Paola Rosa-Aquino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