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说过高群书导演的新片《生还》吗?这部刚刚在9月3日全国公映的电影,来头可不小。它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打造的重点影片,而且堪称首部全景展现东北抗联斗争历程的银幕作品。影片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风雪征程》,讲述了一段几乎
听说过高群书导演的新片《生还》吗?这部刚刚在9月3日全国公映的电影,来头可不小。它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打造的重点影片,而且堪称首部全景展现东北抗联斗争历程的银幕作品。影片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风雪征程》,讲述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电影背景放在1938年至1945年间,聚焦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被服厂的女兵和伤兵医院人员组成的留守团。在主⼒西征后,他们依然坚守在老游击区牵制敌军,最终突破重围赴苏联整训,并编为抗联第88教导旅重返东北战场。最震撼的是,这段历史背后是一个几乎让人窒息的数字——三万多名抗联战士中,仅有七百多人生还。
高群书导演这次选择了一个特别的叙事角度——通过一位12岁女战士李童的眼睛来看待这段历史。这个角色的原型正是李敏本人,她七岁就加入列宁主义儿童团,十二岁成为抗联战士,父兄都早已牺牲在战场上。通过这个小女兵的成长历程,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少年的蜕变,更是整个抗联群体为了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缩影。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高群书导演这次可是下了狠心。剧组跑遍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实地取景,全部启用新人演员,没有明星加盟。拍摄过程更是异常艰苦,采用了“冬-夏秋”的双阶段拍摄模式。在吉林省白山市仙人谷的冬季拍摄期,零下30℃的极寒让设备频繁“罢工”,演员们身着单衣在齐腰深的积雪中匍匐前行。转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时,地表温度又飙升至35℃,演员们在汗如雨下中演绎野外行军、狙击日寇的紧张情节。
这么拼的拍摄方式,目的只有一个——真实。导演高群书说这种极端环境的拍摄体验,是为了让创作团队从身体记忆层面贴近历史,进而在银幕上呈现更具痛感的真实。演员们也确实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女主角李童的扮演者邵正一,这位小拳击手出身的新人演员,以其青涩却坚韧的表演,将李童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8月28日,电影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了首映礼,场面那叫一个隆重。数十位开国元勋、老红军及东北抗联后代亲临现场,与主创团队、媒体和观众共同回顾抗战历史。映后交流环节,嘉宾们的发言感人至深。吴玉章孙女吴本立动情地说:“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民族气节”,“《生还》不仅是个体的生还,更是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复兴。”
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肯定主创的付出:“演员大多数都很年轻,白山黑水,冰天雪地,要再现抗联战士艰苦的环境,不光是流血牺牲,而且要忍受天寒地冻,真的不容易。”他还提到,尽管演员已足够清瘦,但当年抗联的艰苦远超银幕呈现——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其遗体时发现,他的胃中只有野菜,无半粒粮食。
更感人的是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的寄语。她通过代表致谢,表示“东北抗联先烈永垂不朽,中华民族抗战精神长存”。陈红回忆起祖母的革命起点,动情地说道:“奶奶的大姐夫是当地最早的中共党员。在他的引导下,奶奶接触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开始接受新思想”。赵一曼负伤时,“腿里嵌着20多块碎骨,棉裤浸满了血,还在不断往外渗。敌人审讯时,拿鞭子猛戳她的伤口。真不知道奶奶是肉身还是钢铁,那么疼,她愣是没吭一声。”
电影结束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一位从吉林特意赶到首映现场的观众用一句东北老话“生死看淡,不服就战”总结了影片中抗联战士的不屈精神。一位中学生看完电影泛红了眼眶,他分享道:“真的将抗联的不屈看懂了、记住了,电影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明白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称赞本片“虽然是战争片但没有血腥的画面,适合带孩子观看,共同铭记历史!”
《生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打捞和记忆的修复。通过大银幕,那段几乎被遗忘的东北抗联历史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中。三万将士仅七百人生还的数字背后,是多少英勇牺牲和顽强生还的故事。这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生还不是侥幸,而是顽强;不是幸存,而是使命。
(完)
内容和图片都是从互联网上收集的,如果有涉及侵权,或者引起大家的不满,请联系我,我一定及时删除,谢谢大家了!
~~~///(^v^)\\\~~~
来源:热浪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