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滋病不早就是‘可控’的慢性病了吗?怎么现在去世的人反倒越来越多了?”这是我最近在一次义诊上听到的一句感叹。乍一听,的确让人疑惑。
“艾滋病不早就是‘可控’的慢性病了吗?怎么现在去世的人反倒越来越多了?”这是我最近在一次义诊上听到的一句感叹。乍一听,的确让人疑惑。
可细想一层,这背后的真相,比你以为的要复杂得多。从数据看,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在一些地区不降反升,这不仅是因为病毒的狡猾,也与人们的认知盲区息息相关。今天,我想和你聊的,就是这个让人“以为懂了,其实远没懂”的问题。
一方面,抗病毒治疗技术突飞猛进,国家免费用药政策也落实到位;可另一方面,不该做的事,还是有人在做。
宁可去电影院坐一趟冷板凳,也别去尝试那“四件事”。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经验教训在提醒:很多人不是死于病毒,而是死于“侥幸”。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有些让人沉重。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超过4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确诊时就已经进入艾滋病期,甚至部分患者确诊不到半年就去世。
你可能会问,不是有药可治了吗?确实,目前以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为代表的抗病毒药物,已经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大大延长患者寿命,甚至可以让患者与常人一样生活多年。
但问题是,这些药物的效果建立在早发现、早诊断、及时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期,再高明的药也无能为力。
我有一位同行的朋友,在一次义诊中遇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士。看起来很健康,就是总说自己“最近特别累,晚上出汗,吃不下饭”。朋友建议他做个HIV检测,他一听脸都绿了:“我怎么可能得这个病?我是正经人!”
但他并没有拒绝,结果两天后,报告出来:确诊为HIV感染,且病毒载量极高,免疫系统已经接近崩溃。
再回头追问,他才说出了实情:前几年曾有过高风险行为,但因为觉得“那事儿过去就过去了”,加上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他从来没想过要检查。
结果呢?拖到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失守才发现,治疗虽能减少痛苦,但已无力回天。他最终没能熬过那个冬天。
所以说,艾滋病不是“看上去”的问题,是“你看不到”的问题。病毒不会因为你躲着它,它就躲着你。
为什么我说“宁可去看电影”?因为那两个小时你至少坐得心安理得,不会让自己卷入无法挽回的陷阱。而下面这4件事,看起来无害,实则暗藏杀机。
很多人总以为,“就一次”,应该不会那么倒霉吧?可问题是,一次高风险行为就可能感染艾滋病毒。病毒不会因为你“只做了一次”就放你一马。
尤其是一些人参加陌生人聚会、临时约会等,根本无法判断对方的健康状况。所有的“我觉得没事”,都是在和病毒玩俄罗斯轮盘赌。
不少年轻人喜欢去“地下文身店”尝试“独一无二”的设计,却不知道有些地方根本不按卫生流程消毒。被污染的针具是HIV传播的高风险路径之一。吸毒人群中“共用针具”更是重灾区。一针下去,不只毒进了身体,病毒也随之而来。
“我没症状,干嘛要查?”这是很多人对HIV检测的态度。但问题是,艾滋病毒潜伏期可长达8到10年,这期间你可能没任何不适,却早已在体内播下了病根。早期发现才能争取主动,拖到晚期,连医生也只能“陪你走一段”。
你以为长得干净清爽、谈吐得体的人就不会携带病毒?这是大错特错。艾滋病毒不会写在脸上。有些感染者自己都不知道,还在不知情中传播病毒。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绝不能靠“感觉”。
说到底,艾滋病不是“别人的病”,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现实”很多人对艾滋病的理解,停留在上世纪的恐惧层面,要么过度妖魔化,要么一笑置之。真正可怕的,是这种忽视和误解。艾滋病不是“落后地区的问题”或某些群体的专属,它已经悄悄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圈。
举个例子,某机构曾做过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40%的大学生不了解艾滋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甚至有人以为“喝一杯水就可能感染”。这种误解不仅加重了偏见,也让真正需要帮助和治疗的人被孤立。
很多人一听预防艾滋,就觉得是天大的难题,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简单来说:
· 有稳定的伴侣关系;
· 每一次性行为都使用合格的安全套;
· 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剃须刀;
· 接受正规医疗服务和文身服务;
· 定期做HIV检测,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
如果你是医务人员、警务人员、急救人员等职业暴露人群,国家也出台了严格的职业暴露预防规范,使用阻断药物(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等)在暴露后72小时内启动,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艾滋病不再是“绝症”,但它依旧是一场持久战。科学防治是底线,社会理解是关键,自我认知是突破口。
面对它,我们既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过度恐慌。真正成熟的健康观,是知道它的风险,尊重它的存在,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去应对。
说到底,艾滋病不是“吓人的病”,而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病”。宁可去看一场电影浪费两个小时,也别走进那四个危险的角落。健康这笔账,永远都是“早知道”更便宜。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R].2024.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4年版)[S].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彭志勇,刘芳,王国春.艾滋病防控知识普及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5,41(3):368-372.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