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个以前的同事,和我年龄相差还比较大,今天给我发来消息,说看了阅兵之后觉得热血沸腾,而她的同事们反应却比较平静。问我这件事正常不正常。
有个以前的同事,和我年龄相差还比较大,今天给我发来消息,说看了阅兵之后觉得热血沸腾,而她的同事们反应却比较平静。问我这件事正常不正常。
我回答说太正常了,同一件事,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会一样的;更何况有些人是比较内敛的,即便也是热血沸腾,但表面平静也是常有的。
同事又问我看了没有,我回答说:“没有。”
确实没看。
其实今天平台上已经有不少关于阅兵的消息了,比想象的要少一些,还有一部分非常有意思,说是现在的电视机遥控太复杂了,有人提前三天就开始学习调电视,结果到了今天还没学会呢。所以也没看成。
其实现在传媒发达,就算不用看电视,想看阅兵并不难,就算没赶上直播,也还有录播,没看到完整的录播,也有片段。
但是看阅兵容易,能以此为兴趣激发点,沉下心来开始研究相关史料的倒是不多。
我第一次接触比较正规的史料,是小学组织的,一大帮小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历史博物馆看“日军侵华暴行展”,还有漂亮的导游阿姨给讲解,还有很多大幅的照片。那些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是尺度极大,搁现在发网上大家只能看到马赛克。
其中有个事例已经突破的人性,日军在杀害了一个妇救会主任后,割下妇救会主任大腿上的肉带回去包饺子了。
参观结束之后,老师还安排了些“感受”,我当然也写了,老师当时的评价是:内容不该是这个年龄的小孩该写的。最后只给了三分儿,刚刚及格。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这方面的历史资料也接触了不少,有新有旧,有真有假,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怎么利用相应的历史资料是进行相互的佐证。
又过了不少年,出了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屠城血证》我看了,但结合当时的宣发和整个儿的人文状态,我的感觉也是另类的。
可怜那些遇难的人,尤其是女性,几十年被鬼子侮辱,几十年后又被一些同胞以仇恨国耻之名,又被意淫的一回。
我当时也是年轻,血气方刚,为此差点和后座的几个小子干起来。
从那之后,我不再看相关的电影。因为史料更让我清醒。
如果几部相关的电影能激发一些人的兴趣,主动去查阅相关的史料,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进步,也是整个民族的思想进步。如果只靠电影来激发某种精神,某种国耻,那么这种力量被滥用是迟早的事。
毕竟太容易热血沸腾也不是什么好事。
来源:十三哥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