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从未见过过去的大同古城,或许会以为眼前所见的街巷楼阁,就是它们穿越数百年风雨而来的原貌。可事实上,我们如今所见的,有80%以上都是在原址推倒重建的仿古建筑。
今天整理手机相册时,又翻到了从古城东南邑六楼咖啡拍到当年挖掘出的老瓷片照片,它们历经百年岁月,看在眼中,不禁令我浮想联翩。
如果你从未见过过去的大同古城,或许会以为眼前所见的街巷楼阁,就是它们穿越数百年风雨而来的原貌。可事实上,我们如今所见的,有80%以上都是在原址推倒重建的仿古建筑。
当你得知这一真相,也许会感叹:“修复得真好”。的确,许多大同居民也这么认为——整洁、美观,仿佛岁月被旅游热度精心熨平。但恰恰这个念头,折射出此次修复最深层的问题:我们以当代审美重构了历史,却遗失了真实的痕迹。
曾有一段时期,“修旧如旧”被奉若圭臬。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文物修复绝非靠模仿与推测去制造“假古董”,更不是凭借资料去复原一个想象中的过去。
无论如何模仿,重建的部分都不再承载百年前的风霜。它们不是历史的参与者,只是历史的扮演者。
老的建筑,本是一部记录时代审美与精神的史书。若修复不严谨,便如同将史书改写为电影剧本。修得太过,后人会觉得虚假夸张;修得逼真,反而为真实历史蒙上迷雾,让人难辨真伪。
而如今,这些新建的“古建筑”留给后人的,是一个连纠错机会都几乎丧失的现状。推倒重来从不是高明的修复,我们更应怀着敬畏之心,为后人短暂保管这些历史的片段,并守住那份不应被美化的真相。
来源: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