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经常见到有人说,某部影片如果重映,票房肯定会大爆,甚至敢展望,总票房能到十亿,或者二十亿。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旧片重映如何?
笔者经常见到有人说,某部影片如果重映,票房肯定会大爆,甚至敢展望,总票房能到十亿,或者二十亿。
这里面其实有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从历史经验来看,绝大多数重映的旧片,都“扑街”严重。
不过若以当下港片的处境来看,优选早年港片做重映,其实也未尝不可。
但该如何“操盘”?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巨星化”。
这是核心“引擎”。
人选颇多,从双周一成和功夫皇帝,到张国荣、刘德华、梁朝伟,再到郭富城、郑伊健、甄子丹和古天乐等诸多影坛巨星。
在此之下,也可以引入梁家辉、吴镇宇、刘青云和任达华等人的经典代表作。
或有人说,这些演员早就老了,哪里还能有什么号召力。
诚然,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年岁上都已迟暮。
但放眼整个香港影坛或者说华语影坛,演员之多,若过江之鲫,也若无尽星辰,却又有几人,经得住岁月的打磨与百般的挑剔,证道巨星之位?
寥寥无几。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巨星的影响力。
第二步就该“规模化”。
从印象上来说,重映几乎是没有章法的。
可能今天影迷见到一个消息说,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将重映,隔几天又来一个消息讲,周星驰的《食神》将登陆大银幕。
始终零散而寥落,不成气候。
何不“打包”?
恰如音乐领域里有影响力颇大的“港风”和“港乐季”,旧年的香港电影,又何尝不可以集结起来,形成宛若超级龙卷风的“港影风暴”?
在各大院线苦于缺乏好片源、上座率堪忧的此时,那些昔年港影皇冠上的明珠,如何不可以重焕光彩?
不过,这需要强大的创意与整合能力。
非一般人能为。
再者是“系列化”。
一说到这个词,恐怕有很多老港片迷,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某某巨星系列”,也就是很多地方播放集合里很常见的分类。
但请恕直言,那种分类,既肤浅,也幼稚。
因为有不少演员,作品虽多,但品质实在是不怎么高,而这种所谓分类合集,说白了,就是凑数量,只要拍的电影够多,自然就成了系列。
本文所言的系列,指精品化类型片。
要在每种类型片和每位巨星的作品中,去做一场“优中择优”。
以成犄角之势。
比如“动作季”。
可以从《赤脚小子》、《醉拳2》、《红番区》、《我是谁》,到《黄飞鸿》、《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精武英雄》、《浪漫风暴》、《卧虎藏龙》、《柔道龙虎榜》、《投名状》、《叶问》和《十月围城》。
再如“警匪季”。
可以从《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到《暗战》、《无间道》、《PTU》、《黑社会》、《窃听风云》、《寒战》、《扫毒》和《无双》。
又如“漫改季”,可以从《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到《蜀山传》、《龙虎门》和《九龙城寨之围城》。
同样也可以单列文艺或悬疑类作品。
将诸如《阿飞正传》、《东邪西毒》、《甜蜜蜜》、《花样年华》、《2046》、《父子》、《C+侦探》、《杀人犯》、《岁月神偷》、《意外》、《桃姐》和《浮城大亨》等片,一一重现。
选择尽多。
这当然只是雏形。
因为若当真要去做这样一件事,其复杂程度,会远超很多人的想象,因其体量的庞大、涉及因素之广,有太多的细节需要推敲和谋划,也有太多的目标需要执行和落地。
但如果成行。
当那些银幕故事,渐次呈现并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电影风暴,就或将催生难以估量的“核爆”级威力。
而这场辛苦,其实只是铺垫与预演。
它指向港产片的复苏。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