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电影全部是在重庆市永川区拍摄完成的。其中30%以上镜头于今年初在“永川科技片场”1号影棚由LED虚拟拍摄完成,用时仅一个月,是全国首部虚拍占比超30%的院线电影。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雨
今年5月,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和舒淇主演的《狂野时代》,斩获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特别奖。
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电影全部是在重庆市永川区拍摄完成的。其中30%以上镜头于今年初在“永川科技片场”1号影棚由LED虚拟拍摄完成,用时仅一个月,是全国首部虚拍占比超30%的院线电影。
9月1日,记者从该影棚运营方——达瓦(重庆)影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瓦科技”)获悉,今年上半年,该影棚共拍摄了25部电影、电视剧,营收达7000多万元,承拍项目数量与营收双双超过去年全年总和。该影棚的使用率更是达到90%,创下全国虚拍影棚最高使用率纪录。
永川科技片场。(永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虚拟拍摄大幅降低拍摄成本和周期
这个科技影棚是2023年5月建成投用的,为何其在投用第三年,就在营收与效率上实现如此大幅度的增长?
“最重要的原因,是虚拟拍摄大幅降低了拍摄成本和拍摄周期,使得越来越多的制片人愿意尝试使用这种新技术。”达瓦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陈亮告诉记者,相比传统影视拍摄制作,虚拟拍摄在费用上可节约20%—30%,时间可节省40%—50%。
过去,一个剧组拍摄一部电影电视剧,一大帮剧组人员,要辗转多地拍摄,产生大量交通住宿费用。拍摄时还要看天气、要选光线,有效拍摄时间短,拍摄周期降不下来。
而LED虚拟拍摄通过拉长前期时间来大幅提高剧组效率。其做法是,在前期,一个剧组只需派出导演、视效、美术等主创人员,到“永川科技片场”进行测试。达瓦科技根据剧组的脚本、美术设计等进行数字制景、制定拍摄方案与试拍。之后,剧组再组织大组进行拍摄。其拍摄过程全部是在影棚里进行,不用转场,不用看天气、选光线,可以一天24小时拍摄。由此大幅缩短大组拍摄时间,进而大幅降低剧组工作人员和群演的工资与吃住交通费用。
以《狂野时代》为例,其在永川拍摄时间为1年,但LED虚拟拍摄只用了1个月,虚拍占比却超过整部影片的30%,其一个月的拍摄量是传统拍摄的近5倍。以其400多人的剧组规模,在人员工资、食宿上至少节约3000万元成本。
人工智能加持,LED虚拍技术全国领先
“永川科技影棚能有90%的使用率,其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了接近于实景拍摄的制片效果!”陈亮说,在LED虚拍过程中,演员以屏幕虚拟画面为背景进行表演,然后通过智能合成、实时渲染,实现直接成片。
永川区科技片场,现场体验LED虚拟拍摄系统带来的逼真视听效果。记者 李雨恒 摄
为实现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拍摄效果和接近于实景拍摄的制作质量,达瓦运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LED虚拍技术上实现了全国领先。
比如在灯光上,拍摄屏幕前的演员要打灯光,作为背景的虚拟画面有光线,且画面和光线在不断的变化,极易产生光线冲突。达瓦科技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屏幕光线和屏幕前光线的动态实时匹配,达到接近自然光线的效果。
再比如在空间处理上,背景屏幕是固定的,演员的位置和摄像机的位置是随时变动的,处理不好,很难达到实景效果。而达瓦科技通过屏幕上方大量定位点和人工智能技术,可实时计算空间位置的变化,进而实现虚拟画面和实拍画面的实时融合,达到接近实景拍摄效果。
永川科技片场LED虚拟拍摄现场。(永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承拍项目和营收实现双倍增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该影棚去年的使用率为85%,今年上半年为何在使用率仅提高5%的基础上,就实现了承拍项目和营收上的双倍增?
“关键还是人工智能!”陈亮说,去年以来,达瓦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将人工智能技术贯穿了生产全流程,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
比如在制定拍摄方案、数字制景等前期工作上,达瓦科技就以DeepSeek、ChatGPT为底座,训练了自己的影视大模型。
以制定拍摄方案为例,其第一步是拆剧本,第二步是画分镜,第三步是制作动态预览。过去,这些工序都靠人工,光拆剧本这个环节,两个人就需要3至4周时间,而现在通过影视大模型,只需一个人、三五天时间。画分镜和制作动态预览也是实现了人工智能辅助,替代了70%以上的工作量。
在数字资产制作上,达瓦科技在西部率先建成国家电影数字资产平台西部节点,现已入库1000多套场景,在制作虚拟视频时,只需输入剧本,自动匹配数字资产,然后AI生成视频,再然后进行人工修改,效率由此提升了60%至70%。
永川区科技片场,摄影棚效果逼真。记者 李雨恒 摄
“我们的虚拟拍摄项目已经排到了明年年初!”陈亮说,永川这个科技影棚,今年在营收和承拍项目上将铁定实现双倍增。
系列报道: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