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企业领衔出品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暑期档夺冠。此前,还在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上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大奖。
江苏企业领衔出品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暑期档夺冠。此前,还在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上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大奖。
领奖时,申奥导演动情表示,感谢约翰·马吉、乔治·费奇、明妮·魏特琳、约翰·拉贝等在1937年那场浩劫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国际友人。并说:“我想特别感谢一个人,就是书写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张纯如女士。我们很多的灵感,很多的素材都基于您一笔一画的描绘。”
申奥导演感谢的这些名字背后,正是一段段不能忘记的真实历史。
约翰·马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台16毫米摄影机,它的主人,正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约翰·马吉用手中的摄影机秘密拍下了日军屠城的血证,这也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马吉作为证人向法庭陈述了他在南京亲历的种种日军暴行;1947年初,南京军事法庭在审判谷寿夫等战犯时,当庭播放了马吉的影片作为铁证。
2002年10月,约翰·马吉之子大卫·马吉将其父在南京大屠杀时拍摄的摄影机及17分钟版影像的胶片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5年,这台摄影机和胶片被评定为抗战类国家一级文物。
乔治·费奇
乔治·费奇,1883年1月出生于苏州。1937年他留在南京,参与南京安全区的组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
他的故事,与约翰·马吉息息相关。
1938年,为了向全世界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约翰·马吉决定将胶片对外公布。他找到当时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的乔治·费奇,将1至4号胶片盒委托给他。
1938年1月,费奇有机会离开南京。他冒着极大危险,将这些被侵华日军严格禁止的胶片包好缝在了大衣里,躲过日军盘查,成功将之带离南京。
到上海后,费奇将胶片制作了4份拷贝。这4份拷贝在战时曾经被带到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等地播放,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约翰·拉贝
约翰·马吉、乔治·费奇的经历中,都有一个重要的地点——安全区。
1937年11月,国际救济机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被推选为主席的正是德国西门子洋行的代理人约翰·拉贝。
1937年的南京城,寒意刺骨、罪恶弥漫,安全区成为求生者最后的一点希望。
安全区位于南京主城西北,占地3.86平方公里。界内分设25个难民收容所,最多时共收容难民约25万人。
20余位外籍人士和一大批勇敢的中国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为保护难民、阻止日军暴行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拉贝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日军的暴行。由于回德国后受到纳粹迫害,这本充满血泪的日记一度在拉贝儿子住的阁楼里“躺了”几十年。直到60年后的1997年才公布于世。
《拉贝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
明妮·魏特琳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日军大肆搜捕中国军人、强奸女性时,一位外国女医生挺身而出。她的身上,有一位伟大女性的影子: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舍身保护上万名中国妇孺、被人们称为“活菩萨”的魏特琳女士。
明妮· 魏特琳,中国名华群。1919年秋,魏特琳受聘为金陵女子大学(以下简称金女大)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代理校长职务。南京大屠杀期间,她将校园设为难民营,保护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
“现在几乎每天都一样,整天都听到各种各样我以前从未听过的悲剧发生。一大早,神情惊恐的妇女、年轻的姑娘和孩子就潮水般涌了进来。我们只能让她们进来,但没有地方安置她们。”魏特琳在日记中写下的这句话,成为1937年冬南京城最冰冷刺骨的注脚。
在南京期间,魏特琳保护了很多人,但面对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无辜民众惨不忍睹的尸体时,她仍为自己不能帮助所有中国人而反复自责,以至引起精神创伤。
从1940年开始,魏特琳的日记中多次写自己已筋疲力尽。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离开了南京回到美国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却始终未能摆脱那段黑暗记忆的纠缠。一年后,自杀辞世,享年55岁。
她墓碑的正面,雕刻着金女大校舍的剖面图,同时用苍劲的隶书写下四个汉字——“永生金陵”。
记住她的名字:张纯如
电影里没有她的身影,但她的名字应该被铭记——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
原籍江苏淮安的她,是一位作家、历史学者。1997年,她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问世,引发了全球关注,以“一个人的力量”向世界揭露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是第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长篇英文著作,它通过引用大量中方、日方以及来自英美的第三方亲历者资料,首次让美国乃至西方国家全面了解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影响巨大,前后再版15次,印数50万册。
此外,前文所述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也都是张纯如在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过程中研究挖掘出来,并首次公之于众的。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执着追寻,永远值得人们铭记,也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研究者们。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郑文静 张文颖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