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票房冠军!29亿背后的“照相馆秘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9:13 4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抗战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以28.9亿票房的成绩登顶2025暑期档票房冠军,强势刷新中国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纪录,成为年度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佳作,引发全民共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部讲述那段历史里一个小角落、几个普通人的影片来到观众面前。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抗战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以28.9亿票房的成绩登顶2025暑期档票房冠军,强势刷新中国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纪录,成为年度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佳作,引发全民共情。

影片以一家小照相馆为切入点,聚焦邮差、照相馆老板一家等普通人视角的抗争与坚守,用血肉丰满的个体故事折射时代波澜,凭借独特切口、真诚叙事和创新表达,成为观众心中的“年度爆款”。在电影产业探索转型的当下,《南京照相馆》的成功为艺术从业者如何在选题、创作与传播中找到现实与观众情感的交汇点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该片编剧之一,长江商学院文创+8期校友张珂在创作中展现了怎样的匠心与巧思?他如何通过方寸空间激活历史记忆,以严谨考据与高效协作夯实制作根基,又如何实现从文化符号到情感连接的传播破壁?

张珂在访谈中强调,影片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态度,通过群像式人物塑造克制的影像表达;他相信真诚与创新是打动观众的关键,无论是年轻观众的强烈反响还是跨代际共情,都印证了“只要态度足够真诚、方法足够创新,观众一定会认可”的创作理念。正如他所言:“我们的故事要由我们自己来讲,而且要讲得比以前更好。”

张珂

长江商学院文创+8期校友

《南京照相馆》编剧之一

01

叙事革新:方寸空间激活历史记忆

Q: 首先祝贺《南京照相馆》票房再创新高!作为核心主创之一,对于票房成绩你有什么感想?

张珂: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在创作时我们就有很强的信心。无论是创作方法论,还是表达方式,我们都相信我们的选择能和最广大的观众产生心灵共振。

其次,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节点,我们期待通过这部作品向世界传递中国视角和中国声音。

电影上映后,观众的热情反馈、媒体和影迷的真诚评价,我们每天都在关注,深受感动。对于创作者而言,最大的幸运并非票房数字的高低,而在于我们的表达与观众的期盼能够形成一种珍贵的“双向奔赴”。看到这种共鸣,我们深感一切付出都值得。

我们衷心希望,观众在影院沉浸的137分钟,离场后萦绕心头的1小时,乃至未来的生活中,都能因这部电影有所触动,更加铭记历史,更加珍视当下的和平生活。

Q: 电影核心意象是“照相馆”,为什么会聚焦这个小空间?

张珂:当我们决定拍南京大屠杀题材时,接触了大量史料。最让我们心绪难平的是日军拍下的暴行照片,很多盖着“不许可”的印章,日本军方试图掩盖罪行。我们也认真参考了经典影片《屠城血证》,并溯源其版权作为创作素材,它讲述了中国人如何将揭露日军暴行的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

照片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历史载体,同时也承载了和平生活的记忆。对于中国人,它是记忆的匣子;对于侵略者,它是罪行的铁证。日军既想用照片炫耀武力,又想粉饰暴行,没想到最后照片成了定罪的“回旋镖”。照相馆作为故事的枢纽,其象征意义正在于此——它是记录与揭露的双重战场。

Q: 您觉得您创作的《南京照相馆》和您创作的其他主旋律影片呈现出的差异在哪里着重体现?

张珂:我觉得差异性主要有几点,第一点是我们是以小见大。我们用了一个很微观的切口,然后去进行我们故事的设计。

另外就是我们用了一个群像式的人物的塑造。在《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我们塑造了像邮差苏柳昌,照相馆老板金承宗,他的太太赵宜芳,他的女儿和儿子,以及警察宋存义、演员林毓秀、汉奸王广海。我们用了这么一种群像式的人物塑造方法,把这些普通的中国人放在了一个强类型化、强情节的电影叙事之中。

第三点是我们并没有在我们的影片故事中呈现出过多的日军暴行中的血淋淋的镜头,我们在影像方面相对是克制的。我们既要揭露日军的残酷,但是我们也不希望把镜头过多地聚焦在我们自己同胞的这种悲惨的境遇上。所以我们虽然展现了屠杀,但是我们的镜头是克制的。我们认为我们要展现残酷,但是我们不展现残忍。所以这都是我们在做这个题材的时候想呈现出的一种我们的诉求。

02

制作根基:严谨考据与高效协作

Q: 如此扎实的剧本,来自怎样的创作团队?

张珂:剧本创作阶段,我们这个小团队——导演申奥、编剧许渌洋和我,三个人都是典型的“I人”(注:源自MBTI人格理论,指性格偏内向、更专注内心世界)。

我和申奥导演是首次合作,许渌洋老师与他有过合作经验。我们年龄相仿,工作氛围非常纯粹高效——不开冗长的会议,不搞应酬聚餐,工作结束便各自投入研究。

编剧张珂(左)与导演申奥合照

前期我们投入了巨大精力进行史料储备。凡是涉及南京大屠杀的中、英、日文重要书籍、数以万计的历史图片、珍贵的纪录片,都被我们系统性地纳入共享资料库。

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每人负责特定领域,一旦发现极具价值的素材便实时分享到微信群,宛如一个专注的学术小组。所有资料最终都整合存入硬盘,确保每位主演进组时都能获得这份厚重的“历史档案”。

为了精准重现88年前日军铁蹄下南京城的惨烈景象与民众的生存状态,剧组以近乎苛刻的匠心,1:1复刻了诸多历史细节:日军攻陷南京后在城墙上刷白漆标注时间、士兵持刀提着人头的骇人场景等。

我们还研究了当时南京的老地图、市民生活资料、繁华街道、热门饭馆、流行歌曲和电影等,把普通人的生活史融入故事中,让影片更有真实感。

Q: 涉及敏感战争题材时,您认为艺术创作应如何协调历史严谨性与戏剧感染力?如何避免过度消费历史?

张珂:我们有句创作的话叫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就是面对严肃的历史题材,首先我们要端正创作态度,我们的所有创作首先要建立在非常海量的阅读和严谨的分析之上。

所以在创作开始,我们的主创就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一起阅读和整理,包括每个演员也收到了我们有海量资料的硬盘。

我们面对南京大屠杀这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首先采取的态度是非常的严肃和严谨。同时基于电影的艺术特性,我们也用了类型片的创作手法来创作电影的故事,以及去进行视听语言方面的塑造。

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作品是一个既严肃又深情,而且带有我们的鲜明价值判断的一个作品。只有这样的好看、严肃、用情、用心的作品,我认为它才能具备一个真正的新主流电影的一个特质。

这样的电影本质上是用它精彩的情节和深沉的情感来触动观众,并不是靠猎奇和机械式的亢奋来博得眼球。

03

传播破壁:从文化符号到情感连接

Q: 南京的历史题材本身带有强烈的民族叙事色彩,影片中涉及大量本土文化、历史术语,您担不担心国际观众会感到“文化隔阂”?

张珂:我们做这部电影,一方面是要做一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这么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部电影能够在国际上发声,发出中国的声音来回击那些企图消解在二战中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的那些偏见的话语。

所以说这部电影我们一方面是要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呢我们也想强调我们的中国立场。

我们相信这种中国的声音和中国的立场加之我们高度类型片和精良的制作,我们认为这部电影在国际上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也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在88年前发生过怎样残酷的事件,也能看到中国人民在二战反法西斯斗争中做出了如何大的牺牲。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这部电影去争夺我们对于二战胜利叙事的话语权。

Q: 年轻观众对这样的主旋律影片反响强烈,这种跨代际的共情是否在您预料中?

张珂:我们注意到了年轻观众对于《南京照相馆》的反响非常强烈,很多观众都成为了我们自来水,而且大家在各种社交媒体进行了各种二创,这个我们特别感动。我们觉得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因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其实有一部分的创作逻辑也是希望能够让青年观众能够理解,同时感动。

比如说像我们里头的“日行千里” 这个段落,现在很多青年人都热爱旅游,其实他们早都已经去过那些景点,不管是武汉的黄鹤楼,还是杭州的西湖,还是北京的故宫,这些景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是他们都去过的。

但是通过“日行千里” 这个段落,我们通过这些依然存在的中国的名胜古迹,就把观众和历史勾连了起来,把现实跟我们虚构的戏剧情境勾连了起来。那么这种双向的勾连和触达,就能促使我们的“日行千里” 这场戏迅速成为整个观众们都非常被触动、被震撼的一场戏。

所以我们认为,对于青年观众来说,我们应该用更创新的方法,以及更深沉的情感,去跟我们的观众用电影为载体来跟观众交交心。我觉得只要你的态度足够真诚,你的方法足够创新,那么观众一定会认可你的。

意料之外,就是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现在青年的观众对于影片的读解和二创能力也非常的厉害。

他们对我们的影片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把这些人物当成了身边真实的人,还以他们的口吻发像语c这样的帖子,大家会模拟剧情中的这些人物进行对话,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些观众的评价和他们对这个电影的喜爱的方式,我们都觉得非常的新鲜,这就说明我们的电影真正触达到了他们的内心。

当然也有一些年长的观众,从来不走进电影院的年长的观众也走进了电影院。因为无论是年长的人还是年轻的人,大家都是中国人,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他们都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个沉重的民族记忆是非常了解的,所以我觉得电影就应该是跟观众的双向奔赴。

Q: 请您用一句话总结您作为编剧对于《南京照相馆》最想传递给观众的核心价值。

张珂:我觉得通过《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我们最想跟观众说的就是:我们的故事要由我们自己来讲,而且我们要讲得比以前更好,我们不但要用我们的情感,也要用我们的心灵。这样的故事,只要我们有自信,我们讲得好,它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的故事!

*本文综编自近期张珂的多次专访。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头图来自图虫创意,转载需获授权。

来源:长江商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