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单元“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入围推荐作品揭晓,深圳作家南翔的中篇小说《老药工和他的女儿》榜上有名,与毕淑敏、叶弥、李修文等作家创作的15 部文学作品共同组成入围作品阵容。
日前,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单元“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入围推荐作品揭晓,深圳作家南翔的中篇小说《老药工和他的女儿》榜上有名,与毕淑敏、叶弥、李修文等作家创作的15 部文学作品共同组成入围作品阵容。
据了解,“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自第六届平遥电影展起设立,旨在打通文学与影视圈,促进文学与影视领域的融合接轨与产业合作,推动文学作品向影视转化。三年来,该单元入围推荐作品的影视转化率达72.55%。南翔此次入选的《老药工和他的女儿》是其近年创作的作品,原刊于内蒙古《鄂尔多斯》2023年第1期,《小说选刊》《长江文艺 •好小说》当年转载,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2023中篇小说年选本,并收入南翔2024年小说集《洛杉矶的蓝花楹》。
对于此次获得影视创作奖项认可,南翔表示,“审美价值较高的电影,始终是提升与满足观众需要的不可或缺。作家与电影人,还有院线等平台,都应勠力同心,做出贡献。”早年间,其短篇小说《无名站纪事》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厂跟我说,电影拷贝卖得不错。后来的小说集《海南的大陆女人》,中篇小说《女人的葵花》都出售过电影版权,惜乎在投拍过程中搁浅。”
“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长中短小说,是影视改编的沃土,其中有不少好的本子。影视人,首先应该在成熟的优秀的文学文本中发掘。我在担任影视项目评审的过程中,看到太多反例,亦即不去从已成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脚本,却痴迷凿空硬编,结果多半与人雷同,或者既无内涵,又无新意。AI时代,尤其要警惕搜索得来,省时省力,‘投喂’坏了观众的胃口。观众和读者一样,也是要培育的,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来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南翔说。
南翔介绍,《老药工和他的女儿》素材来源于他的非虚构著作《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他在素有中国药都之称的江西樟树深入采集,掌握了多名老药工的人生经历与中药材加工的要点、难点。在写完老药工的非虚构之后,他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不怕费时费力的中药材炮制,挪移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让古老的中药 “九蒸九晒”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碰撞,一定会结出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文学之果,《老药工和他的女儿》便由此诞生。
《小说选刊》责编稿签称:“南翔的小说有着鲜明的知识分子特质,《老药工和他的女儿》是为读者带来的一场民间盛宴,他以一贯优雅、博学的叙事姿态,讲述中药炮制过程中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手法的碰撞。”故事中,熊药工不肯为火爆的传统加工药材销售“改弦易辙”,迎合市场;“新新人类”小金坚持认为,改用“南山釜”并不会降低药材质量,却能大大提高销量。二者皆无明显的对错,这是观念的扞格,背后却潜隐着情感的冲突。老药工的女儿一头是父亲,另一头是追求他的小金,还有暗恋她的风益。在小金另立门户,自砸店招,演出一场苦肉计之后。老药工窥破了这幕后的原委,愿意兜揽一切。故事看似结束了,令人多重回味的主题才始袅袅升腾。
南翔说:“文学作品的要义,就在于掲示日常生活中的丰富与复杂,并非在于掲示黑白分明那么简单。文学的母题、人物与叙事,若是能够吻合哲学中的二律背反,由之指陈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文学作品便能充满弹性与张力,使得读者掩卷之后久久回味。”
南翔表示,自己的小说创作追崇三个打通:历史和现实打通,虚构和非虚构打通,自己的经历和父兄辈的经历打通。同时,他看重田野调查与人生亲历。他曾为创作中篇小说《打镰刀》,曾从深圳飞往四川达州,下去渠县乡镇,寻觅并观赏了一位铁匠打镰刀的全过程。他笑道,《打镰刀》也是一个难得的表现二律背反主题的小说,如此主题的小说并不很好找,需要结合阅读、行走、调查与思考。
来源:深圳特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