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品读有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2 00:11 3

摘要:故事情节也很简单。1942年河南遭遇大旱,赤野千里,颗粒无收,国民党政府官员却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故意隐瞒真相,坚决不承认河南灾情,坚决不予救灾,且所征税款军粮等不得缓免减,更加重了河南灾情的蔓延,致使流民三千万无家可归,最终约有三百万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

《一九四二》品读有感

前几天看了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又读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确实有点感受,不吐不快。

先说电影。

电影的主题大家都知道两个字:饥饿!

故事情节也很简单。1942年河南遭遇大旱,赤野千里,颗粒无收,国民党政府官员却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故意隐瞒真相,坚决不承认河南灾情,坚决不予救灾,且所征税款军粮等不得缓免减,更加重了河南灾情的蔓延,致使流民三千万无家可归,最终约有三百万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

故事以腰缠万贯的土财主范殿元一家六口和长工拴柱为代表,讲了他们一家从遭匪、烧家、子亡,到外出躲灾、遭兵抢、到变成逃荒的灾民,再到因饥饿妻死、媳死、卖女、孙亡,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的故事。

看完电影的感受就是我想杀人!但电影中除了灾民,根本就没有人,都是畜生!上至委员长,下至小官小吏,再至日本人,一个个都是视人命如草芥的畜生。

当然,那个美国《时代》杂志的记者白修德是好人。

再说下小说。

小说主题是复盘历史!寻找当年亲身经历的老人,记录他们残存的记忆。找寻当年的史料,还原当时的现状。

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一个个老人的痛苦回忆,以及从能找到的不多的当年史料中的摘抄。其实不能称之为小说,实是1942之史记!

感受:

一是有颠覆性的认知收获。即1942年河南大灾真正的转折点居然是日本人在救灾,也就是说,是日本人的救灾才让三千万灾民的死亡数字最终定格在约三百万,否则极有可能是约五百万,甚至约八百万!因为旱灾之后是蝗灾,灾情一共持续了三年之久。

二是不同意作者刘震云对《大公报》的评价。作者对《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和主编王芸生颇有微词,并表示河南受灾人民不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的报道没起到任何作用。我倒觉得应该大大感谢他们,最起码他们的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是值得赞扬的,最起码通过他们的报道,全国人民才知道了河南受灾的事实。所以我们不但要感谢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和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也要感谢敢于第一个为灾民发声的《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和主编王芸生!他们都应该永远被人铭记!特别是河南人,应该为他们建碑立庙,供奉香火!

可惜,人们宁愿把钱扔给河南少林寺那个和尚养情妇养豪车,早已经没人记得是谁救了1942-1944年的河南人了,人们的记忆总是短暂且短视,可悲,可叹!

正如你给了一个在沙漠中快渴死的人一瓶水,返回城市后他买了一瓶水还给你,说咱们两清了!

三是在那种情形下,河南居然没有出现揭竿而起,确是令人称奇!

四是有时候历史确是文学,有时候文学确是的的确确的历史,比如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这篇。

来源:葫芦僧乱炖糊涂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