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最完美电影诞生50周年,《大白鲨》至今仍令人胆战心惊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8:17 3

摘要:对电影人来说,把一段写好的剧本拍成电影,方法可太多啦!得把一堆创意和细节决定有机融合起来,经常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才能诞生一部真正的佳作。1975年的《大白鲨》无疑就是这么一部神作——虽然当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才不到三十岁,拍摄期间还遇到一堆想都想不到的制作

对电影人来说,把一段写好的剧本拍成电影,方法可太多啦!得把一堆创意和细节决定有机融合起来,经常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才能诞生一部真正的佳作。1975年的《大白鲨》无疑就是这么一部神作——虽然当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才不到三十岁,拍摄期间还遇到一堆想都想不到的制作难题。。

这片子几周前刚过完50岁生日,最近还重新登上各国大银幕。是时候再回味一次了!

“要说娱乐电影(movie),没哪部能拍得比《大白鲨》更好了,”昆汀·塔伦蒂诺对这部电影这么评价。虽然“movie”这词通常指的是偏商业、艺术野心没那么大的片子,但出自这位《低俗小说》奥斯卡得主、超级影痴之口,这评价绝对有分量。

《大白鲨》改编自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说,对很多人来说,它就是“第一部暑期大片”。靠着昂贵又颠覆的营销,它赚翻了,还引发全民疯狂,彻底颠覆电影产业,把它变成赚大钱的摇钱树系列。从这点来看,它确实是里程碑——之后斯皮尔伯格的好友乔治·卢卡斯就用更赚钱的《星球大战》接过了棒。

但正如昆汀说的,这部电影能一直这么火,不只靠广告或环球影业当年精准捕捉了时代精神。本奇利的小说本身就有畅销书的底子,斯皮尔伯格在拍完首部长片《横冲直撞大逃亡》(1974)后,偶然在工作室发现了它。这位年轻天才导演(23岁就指导过琼·克劳馥,还奠定了《神探可伦坡》的风格)很有远见地拿下了改编权。他跑到大西洋中的马萨葡萄园岛,拍摄了这个发生在旅游胜地“艾米蒂”的故事:一只食人鲨鱼狠狠搅黄了这里的海滩旺季。

在本奇利书里,深海巨兽其实是有点狗血的人类戏剧催化剂,角色没几个讨喜。作者把几起有记载(且极其罕见)的鲨鱼袭击事件糅在一起,派出了固执的渔民昆特(罗伯特·肖 饰)、当地警长布罗迪(罗伊·谢德 饰)和海洋学家胡珀(理查德·德莱福斯 饰)去对付这只掠食者。这几个主角彼此看不顺眼,尤其是布罗迪和胡珀在书里是情敌——警长老婆出轨了。

斯皮尔伯格则把角色之间的差异作为叙事核心,讲的是一个琐碎的社区必须团结起来,对抗难以预测、几乎看不见的敌人。几乎每场戏的核心都是布罗迪,他讨厌水,却偏偏在宁静小岛当警长。昆特也类似,虽然原因不同——这个饱经风霜的硬汉一辈子都在为年轻时一次可怕的鲨鱼事件报仇。几次袭击后,他、布罗迪和胡珀一起出海去解决这只掠食者。胡珀的动机是对学科的热爱和技术知识,而另两位则是去面对内心最大的恐惧。

“恐惧”这个词,从各种角度都很容易联想到《大白鲨》。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至今仍萦绕在每个敢游过浮标线的游泳者脑海里。斯皮尔伯格用暗示丰富、留白十足的导演手法,与配乐形成醒目合力,建立起一种代际创伤——随着鲨鱼袭击报道越来越频繁,这种恐惧也越来越强。

《大白鲨》诞生时,美国正被越南战争的报道淹没——这是历史上第一场被全面、实时记录的战争。政治隐喻可能有点牵强,但阳光普照的艾米蒂确实可以象征这个海外大国突然开始失去自己的孩子,就像二战时被鲨鱼撕碎的那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船员一样。

《大白鲨》把地方危机编织成了集体创伤,斯皮尔伯格功不可没——他导得粗粝无畏,却仍尊重好莱坞叙事传统。他和当时其他年轻电影人一起注入新活力。单保持60年代主导电影厂的那种安全风格。“六十年代末大多数导演对通过场面调度来构建场景没兴趣。他们觉得剪辑和运动镜头,加上吸引人的表演细节就够了。冒出了一代热爱电影、擅长讲大故事、能调教出好表演、对长焦镜头带来的扭曲抽象视觉有眼光的导演。但他们很少懂怎么在场景里调度演员,”大卫·波德维尔在《光影中的构图:论电影场面调度》中写道。

据这位著名电影史学家说,斯皮尔伯格“复兴了景深”,他在书中将其定义为“镜头前能清晰对焦的很大一段距离范围”。这位年轻导演偏爱球形宽银幕镜头,突出空间深度,不用剪辑就能把多个动作塞进一个镜头里。他还总是结合运动镜头,创造出动态、时空统一的画面,得益于选择的焦距和机位,带点纪录片的感觉。

他在《大白鲨》里就把这点用绝了——全片在外景或开阔海域拍摄。鲨鱼模型老是掉链子,精心布好光等着拍的镜头里还老有观光帆船闯入。预算超支,事事不顺,剧本边拍边改——越战老兵约翰·米利厄斯(《野蛮人柯南》)对昆特那段著名独白贡献很大。斯皮尔伯格濒临崩溃但坚持下来了,在角色关系中找到了有力的三幕结构,用自然主义又调度张扬的风格——包括纪录式的“有组织的混乱”、鲨鱼主观镜头、还有布罗迪震惊脸那著名的滑动变焦——拍出了他可能最完美、也是形式上最永恒的电影。

直到今天,《大白鲨》都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和角色一起亲身经历的——他们的焦虑很容易代入每一代观众。多亏了后来请来的编剧卡尔·戈特利布,我们还能和他们一起笑、感受美好、体验那种传染性极强的刺激冒险——之后斯皮尔伯格就带着这种冒险劲,在约翰·威廉姆斯的音符中,用《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或《丁丁历险记》征服了世界。

按今天汇率算,这部开创性电影五十年前在影院赚了二十亿美元。虽然表面上它本该是部B级片,但它始终是有史以来评分最高的“电影”之一,拿了三个奥斯卡,还提名了最佳影片。如今当它在夏季影院重映时,人们依然会在该跳起来的地方惊叫,在该笑的地方大笑,其他时候大气不敢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个名字我们还会因为很多其他——也许更严肃的杰作而永远记住,但就算他拍完《大白鲨》就退休,影迷们也绝不会忘记他。

来源:无聊观影指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