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圈的资本游戏就像走钢丝,看着惊险刺激,实则一步踏错就可能人仰马翻。9月1日这天,万达电影——这个曾让你在IMAX厅啃爆米花、在春节档抢票的行业巨头,突然被扔了一颗“冻弹”:实控人柯利明1287万股权被法院冻结3年,执行法院直指山东济南中院。别觉得1287万
影视圈的资本游戏就像走钢丝,看着惊险刺激,实则一步踏错就可能人仰马翻。9月1日这天,万达电影——这个曾让你在IMAX厅啃爆米花、在春节档抢票的行业巨头,突然被扔了一颗“冻弹”:实控人柯利明1287万股权被法院冻结3年,执行法院直指山东济南中院。别觉得1287万是小数目,这背后拴着的是万达电影20.64%的股权,关联着你买的每一张电影票、影院的每一桶爆米花,甚至整个影视行业的资本脆弱性。影视圈总说“内容为王”,但现在看来,“资本为皇”的游戏里,皇帝的新衣可能说破就破。
一、1287万:是零花钱还是救命钱?
先给大家算笔账:柯利明被冻结的1287万股权,来自两家公司——上海儒意影视制作和上海儒意投资管理,他直接持有这两家公司99%的股份。也就是说,这1287万是这两家“儒意系”公司的股权,按99%持股比例算,相当于柯利明个人被冻结的权益约1274万。但这两家公司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共同参股的“北京万达投资有限公司”,而这家万达投资,又持有上市公司万达电影20.64%的股权。绕了这么一圈,简单说:柯利明通过“儒意系”→万达投资→万达电影,像提线木偶一样控制着这家市值几百亿的影视巨头。
现在问题来了:1287万股权冻结,对柯利明和万达电影到底意味着什么?从金额上看,对比万达电影当前的市值(假设500亿,20.64%就是103亿),1287万确实像“九牛一毛”。但股权冻结的本质不是“扣钱”,而是“上锁”——这部分股权被法院贴上封条,3年内不能转让、不能质押、不能分红,相当于柯利明手里少了一块“可变现的资产”。
这就像你有辆价值100万的车,平时可以开可以卖,但现在行驶证被法院扣了,车还在车库里,但你既不能开它跑滴滴赚钱,也不能拿去抵押换现金。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柯利明这种资本玩家,手里的股权就是“融资工具”——以前可以拿它去银行质押借钱,现在这扇门被关上了。更关键的是,这1287万只是“明面上的冻资”,法院冻结股权往往伴随着潜在纠纷,比如债务没还?合同没履行?如果背后还有更大的窟窿,这1287万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二、柯利明的“套娃式”控制权:资本积木搭得越高,塌得越快
柯利明控制万达电影的路径,堪称“资本套娃”教科书:最上层是他个人,中间是两家“儒意系”持股平台(99%绝对控股),下层是万达投资,最底层才是上市公司万达电影。这种“金字塔结构”是资本玩家的最爱——用少量资金撬动大额资产。比如柯利明可能只花了几千万,就通过这堆“套娃”控制了市值百亿的万达电影,这就是所谓的“杠杆效应”。
但套娃玩多了,风险也会“层层加码”。最上层的“儒意系”公司一旦出问题,就像多米诺骨牌,会直接砸到最下层的万达电影。举个例子:如果儒意影视欠了钱还不上,债主告到法院,法院冻结儒意影视的股权,而儒意影视又是万达投资的股东,那万达投资的股权结构就不稳定,进而影响万达电影的控制权稳定。这就像你家楼上漏水,一开始只是天花板有点湿,后来发现楼下邻居的墙皮都泡掉了——风险从来不是孤立的。
更有意思的是“实控人”这个身份。按规定,上市公司实控人必须披露个人重大事项,包括股权冻结。但柯利明这种“间接控制”模式,很容易让风险隐藏在层层股权背后。以前影视圈流行“代持”“抽屉协议”,现在监管严了,改成“持股平台+多层嵌套”,本质还是换汤不换药。这次济南中院直接冻结“儒意系”股权,等于一把撕开了最上层的遮羞布,让市场看到:原来万达电影的实控人,根基可能没那么稳。
三、济南中院为何“冻”他?影视圈的“债务连环杀”
很多人好奇:股权冻结多常见,但为什么是济南中院出手?这里面可能藏着影视行业的“债务密码”。股权冻结的常见原因无非几种:借钱不还、合同违约、担保连带责任,或者干脆是股权纠纷。济南中院管辖,大概率是因为纠纷另一方在山东,或者合同约定了“由济南中院管辖”。
影视行业本身就是“纠纷重灾区”:拍电影时,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签一堆协议,票房好的时候大家分账笑嘻嘻,票房差了就开始互相甩锅;项目黄了,前期投入的钱找谁要?演员片酬没给够,剧组欠薪?这些都可能闹到法院,最后冻结股权“抵债”。比如某部电影柯利明的“儒意系”投了钱,结果发行方没按时分账,对方一气之下告到法院,申请冻结儒意系股权——这种剧情在影视圈每天都在上演。
更狠的是“担保连环杀”。影视公司老板爱给关联方担保,觉得“都是自己人”,结果对方还不上钱,担保人就得背锅。柯利明的“儒意系”如果给其他公司担保,现在对方违约,济南中院冻结儒意系股权,就顺理成章了。这就像你朋友找网贷,你当了担保人,现在他跑路了,催收公司自然来找你——影视圈的担保,比你给朋友担保网贷还危险,因为金额可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
四、万达电影:从“院线之王”到“风险漩涡”
提到万达电影,大家第一反应是“万达影城”——全国最大的院线,疫情前常年霸榜票房。但近几年的万达电影,日子其实不太好过:疫情三年,影院关门、票房暴跌,公司净利润从2019年的12.95亿,跌到2022年的-19.23亿,直到2023年才勉强扭亏。股价也从2015年的巅峰68元(前复权),跌到现在的10元左右,市值蒸发超80%。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实控人股权被冻结,对万达电影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具体影响有三:
第一,融资难上加难。银行放贷看什么?除了公司业绩,更看实控人稳定性。现在实控人股权被冻,银行可能会觉得“这家公司老板不靠谱”,收紧贷款额度,或者提高贷款利率。万达电影要建新影院、投新电影,都需要钱,融资成本一高,利润空间就被挤压。
第二,合作方开始“避雷”。其他影视公司跟万达电影合作时,可能会多留个心眼:“实控人都被冻结股权了,万一合作到一半公司出问题,我的钱能拿回来吗?”以前可能一拍即合的项目,现在可能要签更苛刻的条款,甚至干脆不合作。影视行业讲究“抱团取暖”,一旦被贴上“风险标签”,朋友可能秒变路人。
第三,股民用脚投票。A股投资者最怕什么?不确定性。实控人股权冻结,不管真相如何,股民都会先“跑为敬”。9月1日消息一出,万达电影股价当天低开2%,虽然没跌停,但长期来看,投资者信心受损,股价想涨起来难了。
五、影视圈的“冻资潮”:不止柯利明一个在走钢丝
其实柯利明不是第一个“股权被冻”的影视圈大佬。这几年影视行业隔三差五就爆雷:某上市公司实控人股权被冻三年,某影视公司老板因债务纠纷跑路,某明星工作室被冻结资产……为什么影视圈这么爱“冻资”?
因为这个行业的钱来得快去得更快,现金流像过山车。拍电影时,投资方砸几千万进去,可能三五个月就花光;电影上映后,票房分成要等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到账;万一票房扑街,钱就打了水漂。这种“高投入、慢回收、高风险”的特点,让影视公司常年处于“缺钱-借钱-还钱-再缺钱”的循环,一旦某个环节断了,就只能拿股权抵债。
更关键的是,影视圈的资本游戏太依赖“讲故事”。以前老板们喜欢说“我要打造中国的迪士尼”“这部电影能赚10亿票房”,用故事骗来投资,再用股权质押套现。但现在监管严了,故事讲不下去了,债务就暴露了。柯利明的“儒意系”之前也投过不少爆款(比如《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2》),但爆款不代表能赚钱——票房高不代表分账多,分账多不代表现金流好,影视行业的“账面富贵”太多了。
六、普通观众该捏紧电影票吗?
可能有人会问:老板股权被冻,跟我有啥关系?我不就看个电影吗?
短期看,没影响。万达影城不会因为老板股权被冻就关门,你下周去看《奥本海默》《敢死队4》照样能买爆米花。院线是重资产行业,有稳定的票房分成现金流,日常运营受实控人股权冻结影响很小。
但长期看,可能有变化。如果万达电影融资困难,可能会减少新影院建设,你家附近的万达影城分店可能迟迟开不起来;如果公司为了省钱,减少大片投资,未来你能看到的万达主控电影(比如《唐人街探案》系列)可能变少,取而代之的是低成本小制作;甚至不排除影院为了增收,悄悄把可乐价格从15元涨到18元——毕竟老板的窟窿,可能要从观众的口袋里补。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未必是坏事。影视行业太需要“去泡沫”了。以前资本乱投,烂片横行,观众骂骂咧咧还得买单;现在监管严了,资本不敢瞎玩了,老板们才会踏踏实实拍好电影。柯利明的1287万股权冻结,可能就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少玩资本套路,多搞内容创新,不然法院的封条,迟早贴到你家门口。
最后说句实在话:影视圈的资本游戏就像一场赌局,柯利明这次被冻结股权,可能只是输了一把小牌,但赌桌上的钱总有输光的时候。对普通观众来说,与其关心老板的股权冻没冻,不如多看看电影本身——毕竟电影票买的是两小时的快乐,不是老板的资本泡沫。至于柯利明和万达电影的未来,3年后冻结期结束,或许我们能看到答案:是资本王者归来,还是影视圈又一个资本故事的落幕。而现在,这场戏才刚刚演到“中场休息”,爆米花可以续杯,但资本的戏,可没那么容易续。
来源: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