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公映前一天,灯塔AI预测,这会是暑期档第一部10亿➕的新片,预测票房13.8亿。7月27日,预测31亿,7月31日,预测40亿。
《南京照相馆》成为暑期档冠军,自称那啥申奥的木子美老师很欣慰。
可以说,没有《南京照相馆》的暑期档,如西方没有耶路撒冷。
影片通过超前点映,用超高上座率吊打《长安的荔枝》。
影片公映前一天,灯塔AI预测,这会是暑期档第一部10亿➕的新片,预测票房13.8亿。7月27日,预测31亿,7月31日,预测40亿。
8月31日,《南京照相馆》的票房是28.9亿。
这个成绩相当亮眼,同时它也就意味着,《南京照相馆》无法超越去年暑期档冠军《抓娃娃》。
和去年暑期档比较,来证明25年暑期档表现不错,这种论调有丧事喜办的味道了。
24年暑期档的表现,堪称暑期档的黑历史。打个比方说,倒数第一比成绩,并不能让倒数第二铸就学霸金身。
2022年至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分别为91.36亿、206.2亿、116.4亿。
22年是特殊时期,都能卖90亿。
25年暑期档放开好莱坞电影的口子,终于险胜24年暑期档。
24年暑期档,陈思诚的《解密》和徐峥的《逆行人生》双双失意。
25年暑期档,陈可辛和姜文可以让他们俩看看什么叫“tmd失意”。
《无名之辈2》的饶晓志,《脱缰者也》的曹保平,这些在影迷圈子有代表作的名导,在今年暑期档都刷新了失意的天花板。
即便和差生24年暑期档相比,25年暑期档也并不光彩。
灯塔数据显示,24年暑期档共有151部电影,25部电影过亿,这些过亿电影中,有9部是引进片。引进片在过亿电影中占比36%。
其中,暑期档票房前三名分别是33亿➕的《抓娃娃》,13亿➕的《默杀》,7亿➕的《异形:夺命舰》。
25年暑期档,共有140部电影,17部电影过亿,其中6部是引进片,过亿电影中占比35%。
票房前三名分别是28亿➕的《南京照相馆》、14亿➕的《浪浪山小妖怪》、8.81亿的《捕风追影》。
从24年151部减少到25年的140部,影片总量减少,降幅高达7.3%。
过亿影片数量从去年的25部降到17部,降幅高达32%。这说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电影投资风险更大。
大多数观众去看《照相馆》和《浪浪山》,更多的电影是没有人看的。
再分享一个扎心的图片。
注:图中提到24年暑期档有26部破亿新片,和灯塔数据略有出入。
25年破亿17部,1-5亿12部,5-10亿3部,10-20亿1部,20-30亿1部。
25年暑期档最大的亮点是5-10亿有3部,追平2023年。
然而,20亿➕的大爆款数量,它被23年同档期原地摩擦。
25年暑期档还有个明显的趋势,老导演和全明星阵容不灵了。
从《酱园弄·悬案》的陈可辛,到《你行!你上》的姜文,再到《东极岛》的管虎和费振翔。
这些有爆款作品的中老年导演,已经很难拍出大爆款了。
国内电影圈,能像张艺谋一样突破年龄瓶颈的爆款导演,太少了。
为此,我专门汇总过这三年,暑期档国产爆款影片和导演的年龄。
2025年暑期档:
南京照相馆:28.9亿,导演申奥(39岁)
浪浪山小妖怪:14.5亿,导演於水(47岁)
捕风追影:8.81亿,导演杨子(44岁)
长安的荔枝:6.78亿,导演大鹏(43岁)
罗小黑战记2:4.92亿,导演木头(41岁)
戏台:4.02亿,导演陈佩斯(71岁)
东极岛:3.84亿,导演管虎(57岁)
2024年暑期档:
抓娃娃:32.5亿,导演彭大魔(41岁)、闫非(41岁);
默杀:13.5亿,导演柯汶利(38岁);
云边有个小卖部。票房4.98亿,导演张嘉佳44岁;
逆行人生,票房3.47亿,导演徐峥52岁;
解密,票房3.3亿,导演陈思诚46岁;
2023年暑期档,进入前十的国产片如下:
孤注一掷:票房35.2亿,导演申奥37岁;
消失的她,35.2亿,导演崔睿(36岁),刘翔年龄未知;
封神第一部:票房24.8亿,导演乌尔善51岁;
八角笼中,票房22亿,导演王宝强41岁;
长安三万里,票房18亿,导演谢君伟未知;
热烈,票房8.9亿,导演大鹏41岁;
学爸,票房4.9亿,导演苏亮38岁;
我爱你!,票房4.9亿,导演韩延39岁。
关于年龄的计算,我是按照影片上映年份计算的。
从这三年暑期档能看出,爆款导演的年龄区间是35-45岁。
这个年龄区间的导演,有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相对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他们也有与主流观众(20-35岁)对话的能力。技术和市场能做到很好的平衡,因此更容易创作出爆款电影。
像接连出两部大爆款的申奥,他就离不开宁浩的扶持。想当年,在00年代和10年代,宁浩和徐峥在三四十岁的时候,也是国产电影市场表现最好的爆款导演之一。
低于35岁,通常缺少创作经验和人脉,因此很难调动足够的资源。
而高于45岁的大导演,和主流观众的对话能力变弱——没有多少人能成为斯皮尔伯格。即便他们可以凭借当初的辉煌,积攒的资源,做出群星荟萃的大盘子,但风险依旧很高。
看来打工人比当导演难多了。
打工人到了35岁就失业,而导演到了35岁,正是出成绩的黄金时代。
话说回来,像陈佩斯拍《戏台》历尽波折,因为资本懂得年龄越大,风险越高的道理。
通常来说,高龄导演对市场口味的把控,是低于年轻导演的。
《戏台》能大卖和《南京照相馆》成为暑期档冠军一样出人意料。
在此叠个甲,爆款和导演年龄只有负相关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
中国的中老年导演,太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了。
如果电影只是彰显自己的美学风格,却没有与观众的对话能力,那么他们的电影就会缺少观众。
像《浪浪山小妖怪》这种电影能成大爆款,有个主要原因是它和观众有很高的对话能力。
观众看的是故事,也是自己的生活。
希望中国电影能好起来,中国电影人能拍出更多能与观众对话的好电影。
来源:尘飞扬说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