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再细一想,当前活跃在大银幕上的香港演员,普遍六七十岁。周润发和任达华都70了,梁朝伟和刘德华63,最近自编自导自演新片(《赎梦》)上映的张家辉也60了……相对年轻一点的古天乐54、谢霆锋44,更年轻一代的香港电影巨星还没出现。
今日话题
字数:2600阅读时间:5min
成龙、梁家辉等老前辈还能打,除了过硬的演技和职业素养,也有一种“不得不”的现实考量:他们根本就退休不了。
▼
(IC photo/ 图)
《捕风追影》口碑票房双赢,让观众看到71岁的成龙、67岁的梁家辉“尚能饭否”,着实让人钦佩。
但再细一想,当前活跃在大银幕上的香港演员,普遍六七十岁。周润发和任达华都70了,梁朝伟和刘德华63,最近自编自导自演新片(《赎梦》)上映的张家辉也60了……相对年轻一点的古天乐54、谢霆锋44,更年轻一代的香港电影巨星还没出现。
香港老一辈演员为何那么能打?香港年轻演员如何完成“接力”?
黄金时代批量“造星”
当前活跃在一线的香港电影大咖,哪怕演戏风格不一,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成长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他们大抵都是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出道的。
19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并逐渐成为国际金融、航运和信息中心。经济繁荣为电影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社会基础,大量热钱涌入电影行业;香港中产阶层的壮大和市民社会的繁荣,使电影成为重要的娱乐消费形式。
1980年代,香港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商业化的电影工业体系,产量、票房和总产值均跻身世界前列,以“东方好莱坞”之名响彻全球。
比如1985年香港观影人次已经达到6000万,平均每位市民每年观影10次;香港电影市场观影人次最多的10部电影中,有9部是1980年代的电影,1982年的《最佳拍档》观影人次达到211万,相当于当年2.5个香港人就有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
1990年年初人口才五百多万的香港,一年的电影产量已经高达200部,动作片、喜剧片、警匪片、武侠片、灵异片等多种类型并行发展,几乎每天都有新电影开拍,一线演员一年到头不停跑剧组,香港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造星工厂”,诞生了一批兼具演技和票房号召力的明星。
所以,成龙、周润发、梁家辉、梁朝伟等人演技都很能“打”,他们毕竟经过了大浪淘沙、千锤百炼。比如整个1980年代,成龙几乎每年都有爆款电影。
1980年的《师弟出马》是当年港片年冠,1982年的《龙少爷》是当年港片第二,1983年的《A计划》、1984年的《快餐车》、1985年的《夏日福星》、1986年的《龙兄虎弟》、1987年的《A计划续集》、1988年的《警察故事续集》、1989年的《奇迹》都是当年的港片年冠……
现在看来,这样的成绩太惊人了,百年都出不来第二个。
梁家辉的黄金时代开始于1990年代初,当时他甚至有“梁十三”之称,一年能接13部电影。比如1991年梁家辉有11部电影上映(包括1部客串)……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香港电影市场盛极而衰。内因是大量自我重复,观众渐渐也就审美疲劳了,外因是好莱坞的进一步冲击。
香港本土电影的观影人次从1985年的6000万锐减至1995年的2800万,票房收入从1992年的12.4亿港元跌至1999年的3亿多港元。资金不断撤出香港电影圈,港片的年产量滑落到100部,并渐渐跌至两位数。
而此时,正值新一代演员接班的关键期——70后、80后演员需要成长平台时,但没有工可以开,新人培养机制的中断,使演员梯队的传承出现了断裂。
在这样的语境下,成龙、梁家辉等老前辈还能打,除了过硬的演技和职业素养,也有一种“不得不”的现实考量:他们根本就退休不了。
如今的香港电影市场,项目立项和资金募集的难度大幅增加,对投资方和制作方而言,这些拥有数十年口碑、兼具票房号召力和观众信任感的资深演员,几乎成了项目落地的核心保障,成龙、梁家辉等演员难以轻易卸下担子。
而出于对香港电影传承的责任感,他们也选择继续活跃在银幕上,比如梁家辉就自谦地说,“我的专业、我那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如果就这样退了,太对不起以前带我的前辈,也对不起带给我这么多爱与美的电影行业。”
他们还在“打”,为港片保留市场关注度和创作活力,也是在为年轻演员搭建成长的平台。
年轻电影人需“接班”
不过,老前辈总有打不动的一天,中生代、年轻代该怎么“接班”?
如今的香港电影,面临着市场规模的客观限制。作为一个本土人口有限(不足800万)、地域面积较小的地区,香港自身的市场容量难以支撑电影产业实现大规模的增长。譬如2024年,香港地区年度票房总额才12.7亿港元,港片的数量是46部。这种人口和市场的结构性局限,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也非单一努力可轻易突破。
香港电影首先要做的,还是扎根本土,更多创作一些“小而美”的故事。香港社会具有丰富的历史层次、多元的文化交融和独特的城市气质,这些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聚焦本地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困境和命运抉择,能够触及普遍的人性议题,从而超越地域限制,引发更广泛的情感共鸣。这类作品通常不需要依赖宏大的场面或高成本特效,而是依托扎实的剧本、细腻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来赢得观众。
扎根香港本土、“小而美”的创作模式,也更适合新人成长。中低成本的制作可降低投资风险,使更多新导演、新编剧和新演员获得实践机会。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人才能够逐步积累经验、形成风格,而不必过早承受大制作的票房压力。
在这一点上,香港电影近些年来一直在努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从2013年起,香港电影局推出了“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资助胜出的新导演及其电影制作团队拍摄其首部剧情电影,并已推出不少有口皆碑的好作品,比如《一念无明》《金都》《年少日记》《但愿人长久》《我谈的那场恋爱》等,《一念无明》《年少日记》等也在内地公映,获得很好的口碑。
另一方面,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香港电影也必须积极融入并充分利用内地庞大的资金和市场。通过与内地市场深度融合,香港电影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拓展受众范围,增强竞争力。
从2003年开始,香港与内地就开启了合拍片的时代,经过一些磨合和“水土不服”的曲折,如今合拍片模式也越来越成熟,并成为了“香港大片”的主要生产模式。从《反贪风暴》系列到《使徒行者》系列,再到这几年很受好评的动作大片《怒火·重案》《九龙城寨之围城》,都是合拍片。
而香港中生代演员,比如古天乐、谢霆锋、林峯,在这一合拍浪潮中也受益匪浅。以往受限于香港本土电影的规模和数量,中生代演员可选择的优质大制作项目相对较少,合拍片的兴起,为他们带来了更多机会,也让我们看到了香港中生代接班的“潜力”。
这些合拍大片也能提升一些香港年轻演员的能见度,比如《九龙城寨之围城》让更多人认识了刘俊谦(36岁),他也在暑期档《长安的荔枝》中有精彩的表演。
总之,感谢71岁的成龙、67岁的梁家辉等老一辈演员依然在银幕上挥洒热血,他们仍在“打”,港片的那团火就还没熄。而香港年轻一代电影人更要加把劲,香港电影的未来,不只是老将的战场,中生代和年轻代也必须挑起大梁。
▼
“血厚”的85花,“抗衰”能力远超同辈和后辈,扑再多也不影响她们有接不完的大IP、大制作,客观上提高了她们遇到优质剧本、出色团队和适合角色的概率。
· 南周知道出品 ·
· 未经授权 不可转载 ·
· 欢迎朋友圈哦 ·
来源:南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