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一部年度最佳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0:44 3

摘要:2019 年我们给大家写过这部纪录片,它本质上是一部家庭私影像,纪录了贵州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在外的子女回乡的四个春节,时间跨度有四年之长,所以取名“四个春天”。

几天前,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转一篇《人物》的推文,叫《余生》,里面写的是纪录片《四个春天》里纪录的那个家庭后来的故事。

2019 年我们给大家写过这部纪录片,它本质上是一部家庭私影像,纪录了贵州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在外的子女回乡的四个春节,时间跨度有四年之长,所以取名“四个春天”。

因为持摄影机的人就是家中的小儿子陆庆屹,大部分时候镜头都对准的是他的父母,父亲陆运坤、母亲李桂贤,所以这些镜头极其温柔,完成了剧情片如何虚构都完成不了的人物的闪光和可爱,他们热爱音乐,热爱土地,热爱对方,即使里面经历了大女儿病故,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痛苦,依旧传达着一种能对抗老迈的生命力。

(电影中的家庭合照,最右为导演陆庆屹)

我在陆导的书中看到过他自己对这种温柔的解释:

“有人问你父母身上那么多让人感动的特质,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说,是温柔。温柔能带来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

并且我也是在很多年后看陆导的演讲才知道,他把这个片子剪出来送上银幕的最初动机,就是想给父母一份礼物,还予一份温柔。

电影非常好,豆瓣8.8,当年国产片院线最高分,我也非常喜欢,它的海报,还有它相关的书至今都摆在我的书架上,我们还在当年上映的时候,在北京为这部片做过一场放映,邀请了本片的导演陆庆屹老师和大家做了映后交流。

那天映后具体聊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就记得在映后开始前候场的时候,我去和陆导打了个招呼,他一个人来的,穿了一身西装,很正式,头发也是做过的,是我从未在任何映后嘉宾身上见过的正式,我感谢他今天过来,他感谢我为电影宣传,互相加了个微信。

这是我和这部片以及陆导唯一的交集,后面这个电影相关的事情以各种零散的样貌在我的生活里出现,比如去年的一次出差路上,原本只是一首日推里的钢琴曲,但中途的采样里突然传来了很熟悉的声音,两个老人在唱《青年友谊圆舞曲》 ——

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

广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

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

千万个青年人欢聚一堂

我点开手机一看,果然是《四个春天》里的二老,这段采样是纪录片里女儿去世很久后,他们在女儿的坟前唱的,一边唱还一边潦草地跳了一小段舞。

这首歌的评论区里有人给大家介绍了这个采样的来源,结果这个评论区一度成为大家思念去世的亲人的哭墙。

还有一次是《人物》发过的另一篇关于电影里的大儿子陆庆松的特稿,那篇文章叫《螺丝不肯拧紧》,这是一个非常匹配他的人生取向的比喻 ——从贵州的山区里走出, 十多 岁进入中央民族学院, 后来毕业后 进入清华作曲系, 19 岁留校任教,却后来又毅然辞职,在北京郊区租下一栋房子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读完总觉得如果他的人生拍成纪录片应该也会很有意思。

(哥哥陆庆松)

再后来就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在杭州做支持影院的老片公益放映,《四个春天》是我最早定下来一定要放的一部。

放映的当月,碰巧还在家中听了一场名为「安顿春天」的陆庆松个人线上音乐会,那场音乐会看上去一切都很简约,但格外安抚心灵,像《四个春天》里的那窝燕子回来了。

最后一次就是前几天,看到了《人物》的这篇《余生》,这篇文章里有很多坏消息 ——

2023 年末,父亲陆运坤因病去世。

独居的母亲被接到了亲戚家里,纪录片里那栋被打理得充满生命力的房子再也没有人去住过,给燕子回巢的天井也封了。

这栋房子里最后一次有人唱歌,是父亲在家中去世的时刻,母亲在一墙之隔的房间里得到了消息,但那时她刚做完手术无法起身走路,也无法去见最后一面。守灵的当晚,和棺材里的丈夫隔了一堵墙的母亲,突然唱起了《何日君再来》。

第二年的中秋前后,母亲李桂贤去世,同年,大儿子陆庆松被查出肺癌四期,已经发生转移,和当年他英年早逝的姐姐面临了一样的命运。

当年纪录片中在过年的饭桌前一起唱歌的一家人,很可能要只剩下小儿子陆庆屹一个人了。

但幸好,上帝也给了这家人 “报之以歌”的时刻,在哥哥陆庆松几乎进入死亡倒计时的时候,一种新的靶向药的发明,让他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得以开始了第二次人生。

那篇文的评论区里,被赞得最多的一句读者留言只有 10 个字:

“所以生命啊,它苦涩如歌”。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了想再看一遍《四个春天》的念头。

(上面描述的只是这篇文很小的一部分,文章里还记录了大量的细节,写得非常动人,很推荐大家阅读,我读的时候总是有当年第一次看《四个春天》的感觉,甚至它和纪录片一样,都有一首陆庆松所作的 “片尾曲”)。

严格来说这不是我第二次看《四个春天》,当年有出于私心有出于工作,应该看过三四次。但这一次总觉得和之前的都不太一样 ——像科幻电影里那种痛苦的先知角色,对里面的房子,老人,孩子的“未来”都有了知情,死亡也被精确到未来的某个节点,你还必须保守这个秘密,却不知道是要对谁保守。

《余生》那篇文章被疯转的那天,也问了一些喜欢这部纪录片的朋友,大家的感觉都很相似,一个你完全没有见过面的陌生家庭,靠着影像和文字的力量,让你产生了绵延了那么多年的情绪和共情。

这种共情是后知后觉的,是这些死亡的坏消息突然带给我的悲伤,远超于任何远方的哭声能带来的程度,我才惊讶地发现这部纪录片好像一直在我的生活中闪烁。

所以,这次重看和重写,对我来说也成了画句点的行为,下次再和你们提起,希望是写陆庆屹导演的新片子了,也希望陆导能早点剪完,先向后看,再向前看。

聊回电影,下面是我这次重看,与当年不太一样的一些感受。

电影刚开始,一系列的空镜头之后,是父亲陆运坤在准备过年用的红肠,因为是最传统的火烤,所以人要守在油桶前面,拿空心的竹竿去朝里面吹气,来控制火候。

老父亲的旁边还有一本书,不需要烧火的时候他会拿过来阅读,这里剪辑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对比 ——拿书的时候,父亲特意摘掉了烧火时使用的那双沾了碳灰的手套,但后面香肠好了,他掀开来分拣的时候,手套没有摘掉。

这么说一定有点过度解读,但这一幕确实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让我立刻对这个老人有了不一样的印象 —— 用脏手套直接拿食物,这让他和我家农村的长辈重叠,但怕弄脏书本,又是他区别于大部分中国老人的地方。

这一幕后面紧接着的就是母亲李桂贤在厨房跳舞的镜头,跳的还是交谊舞的滑步,这本身描述起来是有一些奇怪的,大家不习惯一个中国的老太太突然在厨房里跳舞。但在《四个春天》里不会,陆导的摄影机的温柔,在那一刻体现为一种不打扰,这段很显然是他偷偷拍的,在厨房门口没有进去,所以只有母亲跳舞的背影,正对摄影机的反而是母亲身前的厨房灶台上准备到一半的过年食材,还有食物在煮着的声响和不知从哪里传来的音乐声。

这段对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又完成了那双脏手套类似的效果。

整个电影充满了这样的来回,一会把与观众的距离拉远,给观众看父亲拉小提琴,看母亲唱歌,唱 “人无艺术身不贵,人不娱乐是蠢才”,让观众觉得这是两个稀缺又特别的老人,一会又把观众拉近,看他们洗衣做饭、操持家务的各种生活智慧,让我们觉得这又是两个朴素的普通长辈。

重看的眼泪来得比我第一次看早很多,我记得当年是在后面姐姐去世之后我才开始掉眼泪,然后一路哭到了结尾。

这次眼泪掉在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是第二个春天,母亲在摄影机前面展示自己做的贵州当地的扣肉,一共九碗,她展示的目的是去细数这九碗肉分别的用场,一碗是年三十晚上吃,两碗过年请客用,一碗元宵吃,还有 “一二三四五,是你们带去北京,见多分少”。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只觉得这碗肉看着好香,这次看的时候,我却反复难过于这个场景不会再出现了,这一口味道永远不会再被带去北京,抚慰到她的孩子们了。

尤其是这段后面恰巧跟着剪了母亲对着镜头的叮嘱,与其说是对镜头,不如说是对拿着镜头的儿子 ——

“以后我们不在了,你们要记得自己家里的传统 ..... 要居安思危,要自力更生。”

这段在电影里,就像是一根可以拉长的线头,系上很多银幕外的游子 ——我可能没有那么特别的父母长辈,但我也在每年开春都带着类似的食物从家里离开,这是我归结的眼泪的源头。

对这个家庭后续的已知,比我想象中对这次重看的影响更大,特别是在电影里一些回忆过去的段落出现的时候,二老有时候在饭桌上回忆自己的苦,他们还记得置办婚事的钱一直还到了 95 年;父亲看老照片会指着上面的人念名字,然后自言自语一句“岁月悠悠,好多人都不在了”;结尾甚至出现了大段早年父亲用 DV 纪录的家庭影像。

这些构成了过去,电影里的影像构成了那一刻的 “当下”,电影外我们已知的死亡构成了未来。

一个 “人”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像游魂一样,突然扑向了喜欢这部片的观众,化为了一个人的来处、心安处和最终的去处,这反而没有上面食物那一幕那么悲伤,因为它变得相对完整起来,成了一阵风,是呼啸而过的。

悲伤还在,母亲会因为突然看到女儿的照片,听到女儿录的歌声而突然落泪,但这种悲伤成了可以被放进口袋的东西,不再持续地包裹着生者的生活。

我想起开头的音乐采样的那一幕,老两口清理完女儿的坟上的杂草后,开始唱歌和跳舞,还因为忘词笑了起来。

就好像天井被封了,燕子也不知去了哪里,但它们肯定还活着,它们需要自己新的活法,新的去处。

我们也要继续往前飞,不再回头。

来源:财经大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