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此片内地首映表现平平,只排在第七名的位置,基本被成龙的《捕风追影》全面碾压,而且观众不为所动,热度相当低迷。
《蛟龙行动》特别版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然而,此片内地首映表现平平,只排在第七名的位置,基本被成龙的《捕风追影》全面碾压,而且观众不为所动,热度相当低迷。
至此,《蛟龙行动》二次重映票房扑街,其亏损金额将超8.5亿,暂为年度最大票房惨案,作为博纳影业年度主控项目,可以说,于冬亏到怀疑人生。
为啥靠主旋律红利屡试不爽的于冬,这次亏了个大呢?且听啡哥逐一解析。
一、10亿成本,回收1.45亿,亏损超8.5亿。
截止8月31日18点25分,2025年暑期档票房共斩获119.4亿,比去年同期多出3亿,暑期档排名前三分别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和《捕风追影》。
目前年度票房392.6亿,后续只剩下国庆这一大档期了。如果《731》表现尚可,加上国庆和跨年档,总体票房非常有希望突破500亿这一大关。
年度排名前三为《哪吒2》《唐探1900》和《南京照相馆》,它们的票房分别为154.46亿、36.12亿和28.9亿。
但是要论亏损排名的话,《蛟龙行动》当之无愧,成年度最大票房惨案。
在不计算流媒体收入的情况下,目前院线电影亏损后四名如下:
徐克导演、肖战主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预算成本5亿,内地票房6.89亿,片方分账2.4亿,净亏损2.6亿;
管虎和费振翔导演,朱一龙主演的《东极岛》,预算成本5.7亿,内地票房3.83亿,片方分账所得1.28亿,净亏损达到4.42亿;
乌尔善导演,于适和那尔那茜主演的《封神第二部》,预算成本8亿至10亿,内地票房12.38亿,片方分账收入4.3亿,亏损约在3.7亿至5.7亿之间;
而林超贤导演,黄轩、于适和张涵予《蛟龙行动》,公开的成本为8.96亿,加上二次剪辑,以及宣发费用,成本高达10亿,春节期间第一版票房仅3.93亿。
8月30日公映的《蛟龙行动》特别版,首映570万,截至发稿时止,次日票房仅330万,票务平台预测最终票房为3500万左右。
两次公映累计相加总的票房为4.28亿,片方分账收入1.45亿,亏了8.55亿,目前为2025年亏损最高影片。
很明显,作为出品方博纳影业这次的投资基本都打了水漂,同时,于冬亏到怀疑人生。
作为民营电影公司,于冬的商业嗅觉能力,一直走在最前沿,和之前的华谊兄弟有的一拼,比陈思诚更大胆,而且,他在电影投资方面,敢下血本,敢于大投资。
博纳影业不像中影、华夏影业等国企、央企,投资都是于冬公司个人掏腰包,亏损的话,没有其他补贴,只能自己硬扛着。
这也是《蛟龙行动》第一次上映之后,面对排片和上座率低迷,眼看就要扑街的时候,做出了硬刚豆瓣“黑水”,还有不撤档的决定。
可以看得出来,那时候于冬是真的着急了,想想看,一部耗资如此巨大的工业电影,咋就亏成这个造型呢?
可现实摆在眼前,最终他还是拗不过局面,《蛟龙行动》在春节期间公映一段时间后,无奈选择撤档,这次重新剪辑,二次重映,依然没有观众为其买单。
二、《蛟龙行动》为啥会扑?
您肯定要问,一部电影凭啥要耗资10亿?
此片为中国工业电影代表作之一,和郭帆的《流浪地球》两部曲、乌尔善的《封神》系列电影一样,耗资相当大,其投资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
第一是1:1建造潜艇。
导演林超贤表示,《蛟龙行动》中的“龙鲸号”的打造过程,其实等同于一次科研,该潜艇全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和真实的潜艇一模一样,宛如一座钢铁巨兽。
第二是水下特效技术。
现在的特效制作耗资最大的就是水下特效了,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2》,预算成本3.5亿美元,折合25亿人民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用在水下特效上面。
包括《东极岛》的耗资,也有部分花在水下特效上面,电影放映出来,不能让观众一眼鉴定为“五毛特效”吧。
《蛟龙行动》的海底场景专业美术组成员接近200名,剧组全员最多时高达1300余人,去电影院看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面向国际的、属于中国人的潜艇大片。
但这次观众为啥不去贡献票房呢?
啡哥分析认为,这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
其一,《蛟龙行动》非真实事件改编。
于冬的博纳影业在主旋律方面,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了,有很多案例可循,如大流行阶段,他们马上撰写剧本,在短期内推出了《中国医生》,票房13.28亿;
川航航班备降成都事件,于冬让公司着手打造了《中国机长》,票房29.13亿;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又被改编成《烈火英雄》,票房17亿;
根据也门撤侨真实故事改编的《红海行动》,票房大爆36.52亿;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湄公河惨案改编的《湄公河行动》,票房11.86亿。
还有《长津湖》和《水门桥》两部票房98亿。以上票房大卖的主旋律电影,均为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
可《蛟龙行动》的海底潜艇大战,没有真实案例,包括对方是什么人?都采用了架空,这样观众看完之后,就觉得非常假,不切实际,感觉像是科幻片一样。
其二,主旋律被反噬。
最近某个短视频平台,全是嘲讽吴京的,什么“坦克没有后视镜”,什么“我跳过楼,你跳过吗”,还有什么“一本中国护照就是最安全通行证”等等。
就连胡锡进近日都在点评吴京,他说作为演员,吴京的形象过度与“爱国英雄”绑定,戏路太窄是有风险的。
《蛟龙行动》上映的时候,爆发了一个事件,那就是演员王星在泰缅边境失联,当时网络上面都在高喊,让吴京用《战狼3》去解救。
这是非常明显的主旋律反噬现象,而此片正好也是主旋律大片,既然如此厉害,那派我们的潜艇去解救吧。
于冬总是吃这个题材,观众都腻了,假如天天让你吃肉,你会不会有厌烦的时候?这就是博纳影业主旋律电影被反噬的典型案例。
其三,宣发和电影剧情。
此片在宣发上面,不知道怎么弄出来“泄密”一说,很多观众,电影没看,直接甩出一句,我怕泄密,我不敢看,和《浪浪山小妖怪》宣发翻车一样。
另外,电影的真实质量无法和林超贤的《红海行动》对比,这是最关键的地方,如果电影拍的好看,口碑俱佳,观众走出电影院,纷纷对其好友推荐。
就和《南京照相馆》《捕风追影》一样,票房怎么可能不起飞?电影中弄了张涵予吹口琴的自我感动,还有大量删减女主蒋璐霞的戏份,观众表示,林超贤只要场面,不要剧情。
《蛟龙行动》特别版公映之后,豆瓣评分依然维持在6.2分,总体中规中矩,潜在的观众无法被吸引,票房也只能这样了。
三、结语。
《蛟龙行动》的惨淡收场,不仅是一部电影的票房失利,更成为当下电影市场生态的一个深刻样本。于冬与博纳曾凭借主旋律类型片屡创奇迹,却也在这一赛道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反噬。
高投入、高技术、高期待的背后,是观众对叙事真实性与艺术完成度的更高要求,也是市场对主旋律红利逐渐理性的回应。
不过,也没多大关系,于冬还会继续在主旋律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公司主投的《四渡》和《克什米尔公主号》也已进入后期制作了。
如果质量完成度俱佳,相信流失的观众,还会回来的!
对于于冬和《蛟龙行动》,您有话说吗?
来源:电影票房预告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