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上跳跃的镜头和晦涩的隐喻,我第N次问自己:为什么我又来看姜文的电影了?
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上跳跃的镜头和晦涩的隐喻,我第N次问自己:为什么我又来看姜文的电影了?
上次看《邪不压正》,隔壁座的大叔鼾声如雷。电影结束灯亮时,他猛然惊醒,一脸茫然地问女儿:“这演的是啥?”女儿无奈:“爸,我也没太看懂。”
这场景在姜文电影放映厅里,似乎成了常态。
姜文拍的不是电影,是“视觉哲学论文”
姜文《你行!你上》
说实话,我挺佩服姜文。在中国电影市场一味迎合观众口味的当下,他依然故我地拍着自己想拍的东西。但问题就在于,他似乎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了。
姜文的电影像极了那些自视甚高的文人墨客,喝着昂贵的红酒,谈着普通人听不懂的艺术。他的每一帧画面都精心设计,每一个对话都暗藏玄机,每一件道具都有象征意义。
可是大哥,我们只是来看个电影放松一下的啊!
为什么姜文电影让人看得那么累?
我记得看《一步之遥》时,感觉自己像在参加高考阅读理解考试。电影结束后,赶紧上网查影评,生怕自己“没看懂”就显得智商不够。
姜文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总是在“讲述”而不是“呈现”。他急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学识、品味和思想深度,却忘了电影最基本的功能是讲故事。
他的电影里充斥着大量的隐喻、象征和指涉,从历史事件到电影史,从文学典故到政治寓言。看他的电影不像娱乐,倒像参加一场学术研讨会。
电影院的尴尬时刻
我至今记得看《太阳照常升起》时的场景:电影结束后,观众面面相觑,有人小声问:“你看懂了吗?”对方回答:“好像...看懂了?”然后两人相视苦笑。
影往往这种困惑感不是个例。姜文的电刻意制造理解门槛,仿佛看得懂的人就进入了某种“高级观众俱乐部”。
但实际上,大多数观众只是普通人。我们劳累一天后,只想看个能让人放松的电影,而不是需要提前做功课、观影时全神贯注、观影后还要查阅资料的“学术活动”。
电影是艺术,也是娱乐
我承认姜文有才华,他的电影确实有独特的视觉风格和作者印记。但问题在于,他似乎看不起“通俗”,刻意与大众审美保持距离。
有一种观点认为,真正的大师能够将深刻的思想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白居易写诗,老妪能解;像李安拍电影,既能得奖又能卖座。
姜文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为自己的理想观众拍电影。问题是,他的理想观众可能只存在于电影学院和批评界。
姜文电影为何还有市场?
尽管大多数观众看不懂姜文电影,但它们仍然有一定市场。这部分源于中国人的“慕强”心理——越看不懂越觉得高深,越觉得导演厉害。
另一方面,电影评论界对姜文的追捧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种深度的解读和分析,让普通观众产生了一种“看不懂是我的问题”的错觉。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怪圈:大家一边吐槽看不懂,一边又忍不住去看,生怕错过了什么“高级货”。
姜文需要的可能只是一点“接地气”
我并不是说所有导演都应该拍商业片。电影艺术需要多样性和探索精神。但如果一个导演的作品让大多数观众感到困惑和疏离,或许他也应该反思一下:电影到底是为谁而拍?
姜文就像那个学霸同学,明明可以轻松解题,却偏要用最复杂的方法,然后鄙视看不懂的人。其实有时候,简单直接并不意味着浅薄。
希望姜文导演能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也稍微考虑一下普通观众的观影体验。毕竟电影不只是艺术,还是需要观众买单的商品。
最后我想说:姜导,下次拍电影,能不能少点隐喻,多点真诚?我们普通观众真的不想每次看电影都像在参加智力竞赛啊!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不同意见在评论区交流。如果你也曾在姜文电影院里睡着过,点个赞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您喜欢姜文的电影吗?请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茶茶影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