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院灯光亮起时,我指尖还攥着被汗浸湿的电影票根。《八佰》里那些裹着硝烟的画面,像慢镜头般在脑海里反复回放 —— 不是刻意记住,而是那些战士的眼神、炸开的火光,还有那句震得我耳膜发颤的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早已顺着视线钻进心里,让我第一次真切觉得,“英雄”
影院灯光亮起时,我指尖还攥着被汗浸湿的电影票根。《八佰》里那些裹着硝烟的画面,像慢镜头般在脑海里反复回放 —— 不是刻意记住,而是那些战士的眼神、炸开的火光,还有那句震得我耳膜发颤的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早已顺着视线钻进心里,让我第一次真切觉得,“英雄” 从来不是历史课本上印着的黑白照片,而是会怕、会疼,却依然敢挡在同胞身前的普通人。
电影讲的是 1937 年淞沪会战的尾巴,四百多人的部队(对外称 “八百壮士”)守在四行仓库,对着装备精良的日军死扛。刚开始看时,我总忍不住拿它和历史课上学的淞沪会战地图对比:课本上只用 “惨烈” 二字概括的战役,在银幕上变成了少年士兵小湖北攥着枪发抖的手,变成了老兵羊拐骂骂咧咧却把炸药包往自己怀里塞的动作。小湖北一开始躲在仓库角落哭,日军的炮弹炸进来时,他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可当他看见同村的哥哥被日军刺刀挑中时,突然嘶吼着抓起地上的枪冲出去,嘴里喊着 “我不想死,但总有人会死”。那一刻我突然想起班里每次运动会,总有人明明跑不动,却还是咬着牙冲过终点 —— 原来勇气不是不害怕,是害怕到发抖,也敢往前迈一步。
最让我鼻子发酸的是护旗那段。日军的飞机低空扫射,仓库楼顶的国旗被打得破破烂烂,旗杆也断了半截。几个战士爬上去,用肩膀扛着旗杆,子弹打在他们胳膊上,血顺着旗杆往下流,可没人肯松手。有个战士对着下面喊 “这他娘是中国,为啥不升!”,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那时候我注意到银幕外的观众都在小声抽气,我也偷偷抹了眼泪 —— 原来国旗不是随便挂在旗杆上的布,是哪怕用命护着,也得让它飘在天上的尊严。就像我们学校每周一升国旗,同学都要整理红领巾、站直身体,以前觉得是规矩,现在才懂,那是在接前辈传下来的底气。
电影里还有个细节我总忘不了:战士端午把家乡的小麦种子装在布兜里,没事就拿出来摸一摸,说等打完仗要回家种麦子。他牺牲前,把种子塞给了小湖北,说 “替我看看丰收的样子”。这些画面比激烈的战斗更戳人 —— 他们不是天生就想当英雄,只是为了让后面的人能好好种地、好好读书,才把自己的念想揣进兜里,转身冲向炮火。再想想我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有热饭吃,周末能抱着篮球去球场,这些在他们眼里,大概就是 “丰收的样子” 吧?
老师以前说,四行仓库的战斗是 “明知打不赢还得打”,为的是让对岸租界里的中国人醒过来。电影里真的拍到了这种 “醒”:一开始对岸的人只是趴在铁丝网外看,有人甚至笑着赌 “仓库能守几天”,可当他们看见战士们用身体堵枪眼、看见国旗又升起来时,开始往仓库扔罐头、扔药品,有个年轻人甚至游过苏州河,要加入守军。就像战士们说的 “我们这四百人让民众看到了,我们中国还有希望”—— 不是打赢了才叫希望,是有人敢站出来,就有人敢跟着站起来。
走出影院时,晚风把路边的树叶吹得沙沙响,我突然想起电影里那匹从仓库跑出去的白马,在炮火里跑得飞快,白得晃眼。大概那匹白马就是他们心里的念想吧:不管现在多黑,总能跑向亮的地方。作为中学生,我们不用像他们那样扛枪打仗,但可以把他们的念想接过来 —— 上课认真听每一节课,把知识学扎实;看到国旗时挺直腰板,不辜负他们护着的尊严。毕竟只有我们把日子过好,把国家建设得强,那些躺在四行仓库下的英雄,才算没白流血。
来源:阿易爱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