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影旧址博物馆中庭有一个二层小楼,这里曾经是全国电影洗印基地,诞生过当时全国四分之一的电影,是新中国胶片电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这里就是长影洗印车间,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电影洗印工业遗址。
长影旧址博物馆中庭有一个二层小楼,这里曾经是全国电影洗印基地,诞生过当时全国四分之一的电影,是新中国胶片电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这里就是长影洗印车间,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电影洗印工业遗址。
长影洗印车间始建于1937年11月,1939年10月竣工,最初为“满映”洗印课 。1945年,中国共产党接收满映后,这里继续作为长影的洗印车间使用。作为电影生产后期冲洗底片、印制大批拷贝的工作场所,长影洗印车间是全国洗印电影拷贝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几十年里见证了无数影片从拍摄到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全过程,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胶片电影的黄金时代,长影洗印车间里总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原底冲洗、底片鉴定、样片制作……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电影人的心血和智慧。那些从摄影棚里拍摄回来的原始胶片,在这里经历了化学药水的洗礼,逐渐显露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配光师们则凭借着敏锐的视觉和丰富的经验,精心调整着每一个镜头的色彩和密度,让影片的画面更加完美。
从这里走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勇形象、《刘三姐》里优美的山歌对唱、《白毛女》中喜儿的悲惨遭遇……这些深入人心的故事,通过长影洗印车间的精心洗印,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逐渐兴起,胶片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12年,数字技术全面替代胶片,长影洗印车间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停止了生产。曾经热闹非凡的车间,一时间变得安静下来,那些陪伴电影人多年的洗印设备,也逐渐被尘封在岁月的角落里。
但长影洗印车间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电影洗印的历史和工艺,长影旧址博物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洗印车间进行了精心的复原和改造。他们搜集老物件、整理旧资料,让洗片大厅、印片室、洗片暗室、配光室等工作场所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如今,当人们走进长影洗印车间展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胶片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展区内,一台台洗印设备静静地陈列着,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井冈山4401洗片机,这台国产洗片机曾完成了无数院线电影的批量拷贝;贝尔浩C型印片机,主要用于印制样片、字幕、翻正翻底;技巧印片机,则承担着制作电影特效画面的重任……这些设备不仅是电影工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中国电影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象征。
除了设备展示,展区还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了电影洗印的工艺流程。游客们可以通过触摸洗印车间的这些遗存,感受胶片是如何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一部完整的电影拷贝的,感受电影制作的独特魅力。
长影洗印车间的重新开放,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电影历史的窗口,也为电影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研究平台。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门复杂的工业技术。每一部电影的诞生,都离不开无数电影人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
目前,长影洗印间已经成为重要的文旅打卡点,每天游客如织,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穿梭在那些镌刻着历史印记的设备中,唤醒自己尘封的记忆。
为了实现动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2023年长影洗印车间引入了原创历史题材沉浸式实景戏剧《消失的母带》,该剧是根据长影历史背景创作的,演员借助洗印车间的布置、设备和“机关”进行行进式演绎,观众则跟着演员不断在洗印车间穿行,沉浸式欣赏。目前这部由95后年轻人打造的戏剧,已经成为长春市招牌小剧场话剧之一,每逢周末都有诸多观众排队欣赏,还有外地年轻观众慕名前来,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感叹于长影洗印车间的岁月流彩。
长影八十年,长影洗印车间的齿轮曾随胶片转动不息,当年灯火通明的电影工厂,如今已经重获新生,成为一座电影工业的丰碑,以昂然新生的姿态和络绎不绝的游客,成为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在岁月长河中不朽光芒的明证。
吉刻新闻记者 殷维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