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首映,从亲历者视角再现烽火中的“生还”与不朽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3:58 2

摘要:2025年8月28日下午4点,影片《生还》北京首映礼在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成功举办。此次首映礼由苗博主持,观礼人员阵容特殊且意义非凡,包括延安五老的后代、东北抗联的后代、开国元勋的后代、红军和抗日战争老兵的后代。他们的到来,让这场首映礼更添了一份对历史的

2025年8月28日下午4点,影片《生还》北京首映礼在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成功举办。此次首映礼由苗博主持,观礼人员阵容特殊且意义非凡,包括延安五老的后代、东北抗联的后代、开国元勋的后代、红军和抗日战争老兵的后代。他们的到来,让这场首映礼更添了一份对历史的敬重与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左起:杨金华、胡山、刘文山、胡滨江、陈人康、丁延生、左丹等

首映礼上,影片导演高群书与主角一同登台,围绕影片创作理念展开分享。

独特的“战斗者”视角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生还》以其独特的“战斗者”视角,从诸多纪念影片中脱颖而出。

长久以来,我们或许更侧重宏大的历史框架与壮阔的战役全景观察,却常忽略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出入、在生死边缘坚守的“战斗者”自身的视角。他们的眼睛,见过硝烟中最真实的战友背影;他们的记忆,藏着历史课本里读不到的血肉温度。而《生还》恰以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为钥匙,打开了这扇被忽略的“亲历者之窗”。

▲《生还》电影海报

《生还》的独特,始于它对“个体叙事”的坚守。

影片改编自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的回忆录《风雪征程》,主人公李童的原型正是李敏本人。这个最初在被服厂缝补军装、后来在伤兵留守团辗转的年轻女孩,成了串联起十几位抗联战士命运的丝线:小马的青涩、耿团长的坚毅、裴大姐的温柔、白连长的果敢……他们不是历史书上的“烈士群像”,而是会在寒夜里分一块冻硬的窝头、会在转移时互相推搡着“你先走”的活生生的人。李童见证了抗联从突围到整编、再到反攻的全过程,却也眼睁睁看着战友们走向不同的结局——有人倒在掩护转移的雪地里,有人被俘后再无音讯,有人在最后的伏击战中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细碎而沉重的“分别”,比任何宏观叙事都更能让人读懂:胜利从来不是“水到渠成”,而是无数个“他们”用“失去”换回来的“生还”。

吴本立:我们对抗联将士有亏欠

“延安五老”之一吴玉章的孙女吴本立望着渐渐亮起的银幕,语气里难掩动容。在她看来,影片最珍贵的是没有将抗联历史简化为符号化叙事:“它敢讲最困难的日子,也敢呈现复杂的侧面,比如与苏军的关系。这样的视角太难得,也太适合现在的我们去看。”

谈及影片中展现的战争残酷,吴本立轻轻摇头:“银幕上的内容已经足够让人揪心,但我知道,真实的历史比这更残酷。那些冰天雪地里的坚守,那些弹尽粮绝时的不屈,不是镜头能完全承载的。”这份对历史的敬畏,源于她血脉里的记忆——爷爷吴玉章与抗联的联结,是家族故事里的重要刻度。

1935年,中央派吴玉章赴法国创办《救国时报》,这份当时党中央唯一的对外报纸,成了抗联与外界的精神桥梁。“那时候抗联还没到最苦的时候,杨靖宇先生当时还对报纸进行了捐款。”吴本立的声音轻了些,“后来听说,有些战士牺牲时,怀里还揣着这份报纸。”

从小听着抗联故事长大,吴本立心里总揣着一份沉甸甸的情感。“总觉得欠他们点什么,他们用命换来了今天的日子,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国家建得更强、更好。这或许是我们唯一能做的,既是对他们的抱歉,也是感激。”

▲延安五老后代、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本立

几年前的一次苏联边境之行,让吴本立对“民族气节”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她偶然得知,当年周保中率部抵达苏联边境时,曾面临被要求编入苏军的压力。“周保中坚决不同意,就像电影里演的,哪怕谈了两年,也要守住底线——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独立的队伍。”即便为了时局,我们表面上是归苏联管,但真实的是我们仍归我们自己管理。

周保中坚决不同意,影片中很好的表现出了这一点,哪怕谈话两年,我们坚持我们是独立的,我们是我们国家共产党领导的,不是苏联的,但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情况,我们表面上是归苏联管,但真实的是我们仍归我们自己管理,所以我们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要自己的民族气节,爱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国家奋斗,《生还》不仅是那些红军进行了生还,我们的国家不是也“生还”了吗?

陈人康:3万多抗联将士仅存700余人

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表示,影片真实还原了抗联在白山黑水、冰天雪地间长达14年的东北抗战历史。他提及吴本立女士此前“似乎亏欠着谁”的感慨,认为这一感受事出有因——过去长期以“八年抗战”概括历史,却未充分彰显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日本占领东北后建立伪满洲国,推行奴化统治,企图“腾笼换鸟”将东北据为己有,不仅派遣开拓团大量移民,还组建731部队,进行细菌战和活体实验。

陈人康强调,抗联的抗战历史起步最早、历时最久。抗战初期,抗联兵力曾达3万余人,至抗战胜利时仅余700多人;反观1937年的八路军,初始兵力4.6万余人,到抗战胜利时已发展为百万之众的八个军。抗联战士以“九死一生”的代价守护民族热土,《生还》这部影片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厚重。

▲中华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理事、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

陈人康还对创作团队表示肯定:“参演的演员多为00后年轻人,能演绎出如此扣人心弦的作品实属不易。他们不仅要再现抗联战士流血牺牲的场景,还要还原在冰天雪地中忍受严寒的艰苦环境。影片在片名、题材和故事情节的选择上都很出色。”不过他也提到,尽管演员已足够清瘦,但当年抗联的艰苦远超银幕呈现——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其遗体时发现,他的胃中只有野菜,无半粒粮食。“抗联当时无根据地、无后方、无后勤、无补给,在深山野林中独立抗战,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深重。

任公伟:参加十月革命的勇士多数未能生还

中国第一位布尔什维克、曾担任苏联红军中国“红鹰团”团长的任辅臣烈士之孙任公伟,在谈及祖父的事迹时深情提到:祖父早在1908年便在哈尔滨加入了布尔什维克,随后带领2000名华工参加十月革命,这些勇士中多数人未能生还。祖父牺牲时年仅34岁,长眠于俄罗斯的土地上。尽管在他牺牲70周年之际,为其追授“红旗勋章”,这份迟来的荣誉,依旧承载着历史的铭记。

任公伟还提及家族中其他投身革命的亲人:他的姑姑1937年参加革命,姑父赵唯刚1925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满洲省委特委秘书长、特科秘书长。当时,中国共产党向共产国际输送了一批同志,他们随后加入远东红旗军(即红旗军88旅),赵唯刚便是其中之一,刘亚楼将军也曾在此部队服役。

▲参加过2015年“重走抗联路”的三位嘉宾(站立者左起:开国将军李懋之之女李莉莉、任公伟、李黎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抗联的斗争确实比八路军更加艰苦卓绝。”任公伟感慨道,“因此《生还》这部影片的主题格外令人刻骨铭心,观看时更觉撕心裂肺。”正因为对这段历史的深切情感,10年前他便积极策划了“重走抗联路,继承先烈志”的活动。如今,在首映礼现场,他与抗联领导人之一李范五之女李黎力等抗联后代一同起立,向英勇的抗联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位东北抗联第一届委员会的老成员说“电影太真实了,看着银幕上战士从山坡滑下的镜头,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母亲——她当年就是这样越过边界的。”和影片一样,当年头发也被剃掉,戏已经拍得很好了,但抗联更为艰苦。

李忠杰在现场首先祝贺影片拍摄成功并顺利首映,同时向编导团队与演员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陈红:现在都不知道奶奶的尸骨在何处

红军西路军研究工作委员会会长、老红军后代胡滨江受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委托,在现场宣读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衷心感谢为这部艺术作品倾注大量心血的老师们,也向出席今天首映礼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谈及祖母赵一曼,陈红的话语里满是深情:“奶奶是民族英雄。从我记事起,家里墙上就挂着她抱着宁儿的照片。我总觉得,是奶奶看着我长大的;而我,也是望着这张照片慢慢长起来的。”

▲红军西路军研究工作委员会会长、老红军后代胡滨江宣读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为影片首映礼的致辞

陈红回忆起祖母的革命起点:“奶奶的大姐夫是当地最早的中共党员。在他的引导下,奶奶接触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开始接受新思想,一心想出去上学。可她从家乡走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过,奶奶负伤时,腿里嵌着20多块碎骨,棉裤浸满了血,还在不断往外渗。敌人审讯时,拿鞭子猛戳她的伤口。真不知道奶奶是肉身还是钢铁,那么疼,她愣是没吭一声。”

最终,敌人将赵一曼押往她影响力最大的珠河杀害,还下令不准收尸。“到现在,奶奶的尸骨还不知在何处,但我宁愿相信,是老百姓偷偷把她掩埋了。”

2021年参加建党百年庆典时,陈红听到总书记说“没有忘记为新中国解放牺牲的烈士们”,泪水瞬间在眼眶里打转。“当时我就在心里对奶奶说:你们的血没有白流。”

最后,陈红面向在场的抗联后代与观众,庄严致敬:“英勇的东北抗日联军先烈们永垂不朽!伟大的中华民族铁血抗战精神万岁!”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胡山同志和抗战将军后代曹银环女士,代表陈红为影片送上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抗日战争》纪念邮简。此外,陈毅元帅之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同志,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少将,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延安五老谢觉哉与老红军王定国之子、延安五老研究会会长谢飘,知名军旅书法家南金荣和杨耀同志,也分别为《生还》剧组送来了珍贵的书法题字和题诗作品,北京开国功勋后代亮剑艺术团团长、开国中将、《亮剑》主人公李云龙人物原型王近山之女王媛媛,向剧组赠送王近山诞辰110周年纪念邮简。

▲胡山代表陈昊苏会长向《生还》导演高群书赠送纪念诗词

▲胡山代表刘蒙将军向《生还》剧组赠送纪念诗词

▲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题诗

▲延安五老谢觉哉与老红军王定国之子、延安五老研究会会长谢飘题字“铁血军魂”

▲王近山将军之女王媛媛(中)在现场

▲赵一曼孙女陈红签名的首日封赠予电影《生还》剧组

来源:红船编辑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