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黎明,四位加起来快250岁的男人,票房加起来打不过一个易烊千玺。
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黎明,四位加起来快250岁的男人,票房加起来打不过一个易烊千玺。
这不是笑话,是2025年院线排片表上最刺眼的一行数字。
易烊千玺个人票房破200亿,郭富城新片《无名指》上映7天票房不到3000万,排片占比从首日的12%跌到3%,影院经理直接把黄金时段让给了动画电影《熊出没10》。
为什么?
90年代香港一年拍300部电影,刘德华一年能拍15部,观众在录像厅里轮着看《天若有情》《赌侠》,那时候电影票3块钱一张,现在一张票45块,观众却不愿意为刘德华的新片掏钱了。
因为观众换人了。
Z世代没经历过录像厅时代,他们从小在手机上看短视频,3分钟一个梗,5分钟一个反转。
你让这群人坐两小时看刘德华在《莫斯科行动》里演一个沉默的警察?
他们宁愿刷抖音看“刘德华模仿秀”。
更狠的是市场规则变了。
2025年票房前10的电影里,8部是科幻、奇幻、现实题材,传统港片最爱的警匪、黑帮类型,连前20都没挤进去。
影院经理说得很直白:“观众要看特效,要看大场面,要看年轻人谈恋爱,谁要看50岁的警察抓贼?”
四大天王不是不努力。
刘德华一年拍3部戏,从《流浪地球3》到《莫斯科行动》,试图用内地市场的大片逻辑给自己续命。
但问题是他演的角色同质化太严重——永远是沉稳、坚毅、苦大仇深的中年男人。
观众看腻了,票房边际效应递减,《莫斯科行动》票房5亿,看起来不错,但对比成本3.5亿,片方根本没赚钱。
郭富城更尴尬。
他拿了金像奖影帝,观众认可他的演技,但《无名指》这种高概念低口碑的电影,豆瓣开分5.8,影院经理直接说:“观众不买账,我们排片是给钱的,不是给情怀的。”
张学友干脆不演了,专心开演唱会,一场演唱会门票收入顶他三部电影片酬,他没必要在电影院里跟年轻人抢饭碗。
黎明更直接,电影圈查无此人,商业价值跌到谷底,连代言的奶茶品牌都换人了。
新生代怎么赢的?
易烊千玺不是靠演技,是靠流量。
他的粉丝能包场,能刷票房,能在微博上控评。
刘昊然更狠,一部《唐人街探案4》票房45亿,片方给他开的片酬是1.2亿,直接碾压四大天王。
但这不是简单的“年轻人打败老人”。
是市场规则彻底变了。
过去观众认明星,现在观众认内容。
你拍得好,观众自来水;你拍得烂,粉丝也救不了。
四大天王的问题在于,他们还在用90年代的逻辑打2025年的仗。
刘德华以为拍大片就能赢,但观众要看的是新鲜感和情感共鸣。
郭富城以为拿影帝就能赢,但观众要看的是故事和节奏。
张学友和黎明直接放弃,说明他们比谁都清楚——时代过去了。
但港片没死。
大湾区现在一年能孵化50个低成本项目,金融犯罪、跨境追逃这些新题材,反而比传统警匪片更吃香。
新生代导演许学文拍《金手指》,用港片节奏讲内地资本故事,票房12亿,豆瓣7.5分。
这说明什么?
不是观众不爱港片,是观众不爱老港片。
你要讲新故事,用新节奏,哪怕你是新人,观众也买账。
四大天王现在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像成龙一样,彻底转型拍喜剧,放弃硬汉形象;要么学周润发,偶尔客串,把舞台让给年轻人。
但他们会甘心吗?
刘德华还在坚持,郭富城还在挣扎,张学友和黎明已经退场。
问题是,观众还愿意等他们多久?
你觉得四大天王还能翻身吗?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