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影《东极岛》震撼上映。影片取材于二战时期发生在浙江舟山东极岛的真实历史事件,由知名导演管虎执导,凭借“水下实拍”的硬核制作、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与突破性的艺术表达,成为近期银幕焦点,亮点纷呈。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影《东极岛》震撼上映。影片取材于二战时期发生在浙江舟山东极岛的真实历史事件,由知名导演管虎执导,凭借“水下实拍”的硬核制作、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与突破性的艺术表达,成为近期银幕焦点,亮点纷呈。
无独有偶,此前由方励身兼制片人、导演、编剧打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则以近乎冷峻的叙事视角,将那段曾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重新带回公众视野。该片不仅斩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荣誉,更与《东极岛》形成奇妙呼应——两部作品均立足具体历史时刻,从不同维度打捞尘封往事、钩沉珍贵史料,凭借扎实的内容与深刻的立意收获高口碑,掀起一波观影热潮。
时间回溯至1942年10月1日,日军强征“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16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充作劳役。当船只途经浙江舟山附近海域时,因未按规定悬挂战俘运输标志,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最终沉没。面对落水后奋力求生的战俘,日军为掩盖罪行,竟选择见死不救,不仅向赤手空拳的英军战俘开枪扫射,更惨无人道地用木板钉死船舱出口,将上千人困在这艘逐渐下沉的“铁棺材”中。这些残酷画面令人不寒而栗,也赤裸裸地暴露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
危难时刻,198名东极岛渔民挺身而出。他们划着简陋的舢板船,冒着生命危险冲向事发海域展开救援,最终从水中救起384名奄奄一息的英军战俘。此后,渔民们还主动为战俘提供食物、衣物与临时庇护所。这份跨越国界的善举,不仅揭露了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的无耻暴行,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的真谛,成为二战史上一段鲜为人知却闪耀人性光辉的珍贵篇章。
故事片《东极岛》以中国普通渔民的视角切入,用艺术化的手法重现了83年前的这段国人义举。“海上有难,有难必救”——这则在东极岛流传已久的祖训,是当地渔民刻在骨子里的优良传统。面对素不相识的异国战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选择伸出援手,如同黑暗中点亮的微光,既彰显了中国人民血脉里的善良底色,更传递出临危不惧的担当精神。而这股温暖力量,与日本侵略军违反国际公法、虐待战俘的残暴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更显人性善恶的分野。
无论是《东极岛》还是《里斯本丸沉没》,都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人性的两个极端:“里斯本丸”号巨轮倾覆时掀起的滔天巨浪、26条救援渔船在惊涛骇浪中穿梭的惊险画面、数百名英军战俘在绝境中备受折磨的惨状、海上求救的绝望呐喊……每一幕都极具视觉冲击力,令人揪心不已。而影片结尾处,被救的英国军人向中国渔民庄重敬礼,渔民们则抱拳回礼,一句“面对侵略者,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是无所畏惧的英雄”,更将这份跨越国界的敬意与民族骨气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
为还原这段历史,两位创作者均付出了长久且扎实的努力:方励拍摄《里斯本丸沉没》历时8年,辗转四个国家,用镜头一点点拼凑真相,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管虎筹备《东极岛》同样耗时6年,拍摄周期超200天,不仅创下中国电影工业化制作的顶级水准,更刷新了华语电影水下拍摄的还原度纪录。朱一龙、吴磊、倪妮等优秀演员在《东极岛》中的精彩演绎,也让角色更具感染力,让历史故事更易触动人心。
这两部影片,均从几近湮灭的历史尘埃中提炼真相,直击人性本质,最终落脚于“和平、反战、爱国”的共同主题——它们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先烈的缅怀,更在提醒当下的我们:唯有铭记过去的苦难与勇气,才能更深刻地懂得和平的珍贵,以更坚定的姿态开创未来。
来源:修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