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迟蓬,这个本来只是剧组名单末尾的名字,某一刻居然成了众口相传的演员。不是一天迎来。她等了许久,才迎来这一口气爆发。不过,也对,谁让舞台上的聚光灯,总是小心翼翼地笼罩那些已经红得发紫的脸庞,像她这样的配角甚至连海报边都蹭不到。但这个局面,就这样在《生万物》里实现
迟蓬,这个本来只是剧组名单末尾的名字,某一刻居然成了众口相传的演员。不是一天迎来。她等了许久,才迎来这一口气爆发。不过,也对,谁让舞台上的聚光灯,总是小心翼翼地笼罩那些已经红得发紫的脸庞,像她这样的配角甚至连海报边都蹭不到。但这个局面,就这样在《生万物》里实现了逆转。大脚娘,几乎没几个高潮戏,动作举止却全都“得劲”。一句鲁南方言随口甩出去,甚至连手指缝里都攒着泥巴。这种还原度,让原本不引人注意的老太太,不知不觉霸占了弹幕热评。到底是迟蓬厉害,还是观众变了趣味?
其实两者都对又都不对。《生万物》没用谁的脸来拉流量,也没让配角制造“爆梗”。但迟蓬这种真实性,反倒变成了特效。人们感受到底层生活的困顿和希望,她的沉默,举止里的琐碎,突然成了救赎。临到现在,网络讨论总要对比谁更演技派,但其实人们早厌倦了翻来覆去那些千篇一律的漂亮脸蛋。谁不渴望从戏里看见真实生活?迟蓬这次不过恰逢时势撞了板,倒成了有点晚的主角。
她身边有个极为低调的人物,时不时被影迷偶尔顺嘴带一下,但鲜有八卦。丈夫智磊,这个低调得和她一样的幕后老将,几十年没绯闻,没热搜。现在回过头看,观众才明白,背后那双安静的手,原来悄无声息地给了她莫大的支撑。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和这位老演员一起熬了四十多年?他的故事,又藏着多少被忽视的光亮?
智磊,出生在1960年山西忻县,家世老远就不一般。可是,他没见过自己爷爷。爷爷智澄早已作古,可智家的故事还得从他讲起。智澄,名字里带着温文尔雅,却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慈善家和教育家。他学贯东西,辗转燕大、北师大,最后在南洋做老师。青年时期赶上动荡局势,他毅然从讲台奔赴北伐前线,受了伤,还差点命都没了。九死一生的他,退下来后,居然一头扎进中学,继续教书育人。
但中国的大潮反复,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又奔忙在救亡与教育之间。重庆、武汉的流亡儿童,成了他的牵挂。他实打实在汉中办起了西北儿童教养院,靠的不是一纸批文,而是四处奔波,没钱就去“化缘”,实在着急了还会极端抗议政府拖欠拨款。有人觉得过激,但要是你亲眼看见那些吃不上饭的孩子,或许也会理解他的倔强。他救助过的孩子接近三千,后来成了军人,成了外交家,成了教授。有一说一,也真够累的。
智澄当年有多关心难童,对自家小孩就多苛刻。两儿子得和流亡孩子过一样的集体生活,从没特权。老婆该带头精简就带头走。严格到头,反倒被一批孤儿叫做“智妈妈”,大概是那个年代复杂又温柔的映照。他生命的痕迹今天还立在汉中,不知道有几人每日拜访。智家的后人,铁定是被这种风格深深熏陶。
他的大儿子智一桐,在北京出生。跟着父亲颠沛流离,受尽规训。十几岁的时候,父亲病逝。悲伤?肯定有,但养成了习惯,精气神倒没散。而且说不上来,更早就接受了无私奉献的那一套家训。智一桐从小钟情表演,大学毕业后帮忙搭建话剧团,后来电影厂筹建,他也趁年轻闯进西影厂,演得了一手好戏,不论“小生”还是“老生”,往上一站,就有劲儿。最让我纳闷的是,陈定生那点出场,偏偏能让人记住他。这一点,可能和后来迟蓬的风格遥相呼应。
有意思的是,智家书香艺韵不只在男丁间传递。智磊的母亲温熙云,本身也是西北艺术学院同班生,毕业后和丈夫一同演戏,家里头乌压压一团演艺人才。换句话说,智磊从小就在影棚和话剧团里长大,但长大却偏偏不想和父母一样当演员。懒?未必,就是想走不同的道。1978年,他迈进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成了同级的张艺谋“邻居”,但年纪小十岁,完全是不同风格。智磊的校园体验,没有张艺谋张扬,相反地安静、稀松,倒像是一种修行。他的父亲在西影厂里越来内敛,表演风格悄然变化,这些细微影响全落在儿子心里。
毕业后,智磊回到西安做摄影师。不声不响,但作品有份见地。《黄河谣》里一条黄河古道,没用任何花活,偏偏让人觉得气势磅礴。迟蓬也是在这部片子里演女二,外表朴实,演得格外带感。你说是命运的机缘,还是偶然,他们碰到一块,化学反应剧烈得很。1985年拍《野妈妈》,两个人彼此欣赏。说实话,迟蓬比智磊还大一岁,彼时不过刚刚有点名气。谁会想到,只是因为一部片,彼此走进后半生?
迟蓬和倪萍、赵娜是山东话剧团一批出挑的青年。赵娜先火,倪萍帮着迟蓬找门路,拍《红叶,在山那边》。她干脆,没有大明星派头。得奖早,拿飞天奖。可是得奖如何?迟蓬从来不纠结名利,专注钻进角色。倪萍曾半调侃地比较,迟蓬得奖比自己早四年,多少显得酸溜溜的?但迟蓬真的在意这些吗。
婚姻生活其实琐碎。智磊和迟蓬过得极其随便,买房都选北京郊区,不同于同窗同事动辄海外置产。两口子都不热衷物质享受。一次倪萍说,她们在青岛拍戏碰上一家门店卖花边,迟蓬像小姑娘一样买了一大堆。回北京就缝在窗帘、床单、沙发垫上,觉得家像童话世界。她们会因为一捧花边开心一天,也不用大牌包包撑场面。谁说这样的日子不快乐呢?
智磊倒是不容易被圈里风波影响。别人大肆晒海外豪宅,社交场合人人以排场论高低,他却稳稳过自己的中年。其实这样活着,是难还是容易?也许两者都不是。他从家族里继承的,除了艺术专注,还有极强的自我净化力。这样的家庭,会羡慕外面的热闹吗?这一点,很难讲通。
迟蓬一贯以来都不为自己的人设雕琢,全身心钻研角色。走红毯都穿最朴素的布衣,网友打趣她像是顺便去买菜时进了颁奖礼。这种坚持,多多少少让人不适应娱乐圈的浮夸节奏。流量时代,观众猛追新鲜面孔,但该来的迟早会来。迟蓬火起来,也许是大众不自觉对浮夸风格的本能反抗?很可能是。
说起来智磊和迟蓬其实并非全无物欲。谁能完全对这世间诱惑无动于衷?只是选择权衡之后,决定让工作与日常保有空间。两口子1987年办婚礼,养了女儿,迟蓬三个月就留娃给婆婆,自己投身剧组。这一点其实挺残酷。智磊虽嘴上支撑,心底会不会有疙瘩?恐怕一辈子说不清楚。
事业上,他们互为助力。智磊看片子,不管风光还是日常,总爱给老婆一些建议。迟蓬对于这些意见,忍气吞声一阵,然后继续改着演,最终还能再演回来。这种相互磨合,有时让人疲惫,可平淡里藏着善意。一点不假,他们比表面风风光光那批明星更有神秘力量。
演技终归会被看到。迟蓬近年《安家》《幸福到万家》《小巷人家》《生万物》本色出演,让观众觉得,她仿佛就是身边阿姨。越是“小”,越有生活的重量。有人说她一路灶台油烟,一点美感都没有。但不是每个演员都非得靠精致造型立身。她更接地气,角色鲜活,观众自认亲近。你说这种风格能带来流量红利?其实也未必,真喜欢她的观众未必热衷打榜而已。
不可否认,智一桐、智磊父子和迟蓬之间互有影响。父辈那种低调做事、踏实做工的风气,浓缩在迟蓬和智磊身上。人嘛,总要学点前人的样子。可偏偏有些时候,迟蓬的闯劲与智一桐的沉稳,完全是两种节奏。你也可以说他们前后矛盾,一个在乎生活琐碎,另一个偏爱舞台集中力,这种差别又何妨。
并不是每一个“火”字都等于人生被按上了标志。一夜爆红能换来很多机会,但有些人从不太在意。迟蓬、智磊,怎么看都觉得不属于热搜主角。他们不像张艺谋、倪萍那样闯荡八方,将名气当成人生终极目标。靠的不是运气,是坚韧和老实。在流量与才华之间,他们选了后者。
如果拿数据说话,迟蓬这些年表演简直可以“写成教案”。但她又偏偏远离热门综艺,谢绝商业广告,连获奖时都神色如常。智磊多年幕后,终于也拍成了自己的导演作品,可不是所有同学一样高调得不可一世。这一切,说到底,是不是偶像剧?也不是。更像是一杯老茶,无需搅拌,自有余韵。
演艺圈里,很容易弄虚作假,真假难辨。而迟蓬、智磊、乃至智一桐这一脉,却用行动告诉别人:不必哪儿都去追风赶潮。风来的时候安安静静守自己的路,也是另一种选择。火与不火,终究不是评价一生的答案。就像迟蓬说的——角色才是真正该被记住的。
追逐焦点和流量固然热闹,不过有人选择沉在生活和角色里,结果却更让人心安。
来源:感悟人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