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到底做错了什么?从54亿到全网抵制!《转念花开》未播已凉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1:28 2

摘要:《转念花开》是贾玲自导自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影片聚焦反传销题材,讲述了单媛(贾玲饰)身为家中长姐,南下搞钱却误入传销组织,八年后化身为反传战士,营救身陷传销的平民百姓的故事。 从题材来看,本应具备相当的社会现实意义,但观众似乎已经不再买账。

贾玲新片《转念花开》刚宣布杀青,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网络抵制浪潮。 这部原本备受期待的电影,尚未定档就已陷入巨大的舆论漩涡,甚至牵连主演杨紫无辜被骂。

曾经凭借《你好,李焕英》创造54亿票房奇迹的贾玲,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一切都要从她那套屡试不爽的营销套路说起。

《转念花开》是贾玲自导自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影片聚焦反传销题材,讲述了单媛(贾玲饰)身为家中长姐,南下搞钱却误入传销组织,八年后化身为反传战士,营救身陷传销的平民百姓的故事。 从题材来看,本应具备相当的社会现实意义,但观众似乎已经不再买账。

影片刚宣布杀青,网友就发现其剧情设定与另一部作品《人间草木》高度相似,被指“融梗抄袭”。 同时,其题材也与此前大获成功的《孤注一掷》相似,引发了对创作动机的广泛质疑,网友们普遍认为这又是贾玲寻找社会热点、准备故技重施的又一次“收割”。 这种负面情绪甚至蔓延到了合作演员身上,作为主演之一的杨紫,仅仅因为参演这部电影就遭到了网络抨击,舆论担心她会重蹈张小斐的覆辙。

贾玲早期的职业生涯其实是“观众缘”的代名词。 2010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她凭借《大话捧逗》中圆润可爱的形象、接地气的喜剧节奏,一举打破观众对“女喜剧人”的刻板印象。 拜师冯巩后,贾玲深耕喜剧领域,从小品《女神和女汉子》到综艺《欢乐喜剧人》,她始终保持着“真诚幽默”的风格。 那时成立“大腕娱乐”的她,以“孵化优质喜剧内容”为核心,签下张小斐等演员,推出多部口碑小品,是“用心做喜剧”的代表。

转折点始于《你好,李焕英》的筹备与宣发。 为了这部以母亲为原型的电影,贾玲在四年间频繁登上访谈节目,一遍遍讲述自己与母亲的过往。 这些细腻的情感表达,一次次戳中观众的泪点,也让“贾玲的真诚”成为电影最核心的宣传点。 《你好,李焕英》最终获得了54亿票房的成绩,这个数字将影片送入中国影史票房前三,贾玲也一度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到了第二部电影《热辣滚烫》,这套情感营销打法被复制并升级。 这次的情感触发点,从母爱换成了更具普适性的身材焦虑和自我改变,营销的核心武器是贾玲为电影减重100斤。 为了将悬念拉满,贾玲本人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整整一年,关于她体重的各种猜测持续霸占热搜。 宣传期,片方放出她过去的“纸片人”形象,进一步制造反差和悬念,整个信息推送是全渠道、饱和式的。

《热辣滚烫》上映几天内就狂揽34.6亿票房,许多人冲进电影院,不是为了看一个翻拍自日本《百元之恋》的故事,而是为了亲眼见证贾玲减肥100斤后的样子。 但当观众走出影院,一种被“诈骗”的感觉开始蔓延。

许多看过原作《百元之恋》的观众指出,贾玲的版本照搬了剧情框架,却丢掉了原作那种底层人物在泥潭中挣扎的绝望感和生命力。 电影被简化成了一部喊着励志口号的“减肥日记”,缺乏任何可供回味的经典画面,设定也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

《热辣滚烫》的豆瓣评分只有4.7分,被网友骂作“营销诈骗”。 电影下映后,很多导演公开批评贾玲过度营销,说她拿电影当赚钱工具。 网友发现《热辣滚烫》和原版日本电影剧情几乎一样,连台词都照搬,尽管贾玲团队解释是“向经典致敬”,但观众并不买账。

如今,《转念花开》的宣传模式再次被质疑“故技重施”,截至目前,官方仅公布了“杀青消息”和“主演阵容”,对剧情细节、创作理念只字不提,反而通过“传销题材的敏感性”“杨紫首次合作贾玲”等话题制造热度。 这种“避重就轻”的宣传方式,与《热辣滚烫》的“噱头营销”如出一辙。

观众的反应异常激烈:“上次用减肥骗我们,这次又想用题材骗? 当观众是傻子吗? ”“就算电影最后口碑反转,也不会去看,不想再为‘营销’买单,只想为‘好故事’投票。 ”这些评论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表明观众对贾玲的抵制,本质上是对“劣币驱逐良币”的警惕。

从《你好,李焕英》到《热辣滚烫》,再到如今的《转念花开》,贾玲的电影之路似乎越走越难。 她曾有机会继续拍好作品,但选择走捷径,现在只能靠新片证明自己。 然而观众的情感被连续两次当作燃料来引爆票房后,第三次,大家不干了,情感的账户已经被透支,营销的套路也失去了魔力。

贾玲的口碑崩盘,根源并不在于她的电影质量有多么不堪,而在于她选择了一条营销大于内容的创作捷径。 这条路,短期内可以创造奇迹,但消耗的是一个创作者最宝贵的财富,观众的信任。

从人见人爱的“喜剧开心果”,到被行业内部分知名导演批评“践踏电影尊严”,再到被公众贴上“最会过度营销的女导演”的标签,贾玲的遭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对“流量公式”的一次集体祛魅。

来源:子午辣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