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力挺电影《蛟龙行动》?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8:44 1

摘要:8月30日,经过修改后的电影《蛟龙行动特别版》就要上映了,就在前几天我本人也受到邀请提前观看了点映,这部重新剪辑的版本与年初春节档上映的原版相比,不敢说已经脱胎换骨,但看完后觉得剧情更加丝滑,当然,我也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重新剪辑版的《蛟龙行动》,剧情更加紧凑。

8月30日,经过修改后的电影《蛟龙行动特别版》就要上映了,就在前几天我本人也受到邀请提前观看了点映,这部重新剪辑的版本与年初春节档上映的原版相比,不敢说已经脱胎换骨,但看完后觉得剧情更加丝滑,当然,我也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蛟龙行动》主要讲述的是,在未来某日,中国海军截获关键情报,一艘超级潜艇正密谋一项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绝密军事计划,我方派出最新型潜艇“龙鲸号”,与蛟龙小队协同作战,海底战场险象环生,蛟龙遭遇重重陷阱,潜艇与敌多番埋伏周旋,更驶入海底火山口遍布的广袤深海,一场惊心动魄的深海决战就这样拉开帷幕。

而重新剪辑版的《蛟龙行动》,砍掉了多余的支线剧情,让主线显得更加“清爽硬核”,尤其是后半段的潜艇大战场面,可以说是全片的亮点。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涉及到核潜艇、未来化的单兵装备、新型鱼雷以及人工智能作战辅助系统,林超贤导演在拍摄时用大量特效和实拍结合的方法,力求还原未来海战可能出现的场景。整体的故事虽然不是特别复杂,但完整闭环还是有的,人物有起承转合,剧情有悬念和情绪点,观众能跟着走下去。

那么,为什么我要力挺这部电影?在我看来,一个真正好的工业化电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内容层面的东西,一部分是工业化技术层面的东西。

好的内容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讲好情绪共鸣,讲好社会话题,讲好大家关心的一些事,讲好一些情感和高维认知,讲好一个时代语境下,用户想听什么想要什么,触动观众关心的点,塑造情感上的共识,当然也要讲好一个完整闭环的故事。

工业化技术则是另一块,它要求通过庞大的团队和成熟的体系,通过工业化和技术的叠加努力,实现所想表达的一些视觉冲击感和可视化场景。这不是简单靠明星、靠场景就能解决的,核心在于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整合。而这一方面,正是中国电影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要突破的一个门槛,因为,未来中国电影如果想真正打入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电影的工业化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技术门槛,如果想要走出去,真正打入世界市场,我们不仅要传统的功夫片、文艺片、喜剧片和古装片,更要有中国人自己的大片,而大片不仅只是需要大明星、大场景、更需要大制作,大制作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影视的工业化技术。

《蛟龙行动》出现的单兵飞行器让人眼前一亮。

从这个角度来说,《蛟龙行动》在视觉和工业化层面交出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因为,从影视工业化技术发展这个方面来说,《蛟龙行动》的成功与否,都已经对中国工业化电影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蛟龙行动》中潜艇内部的场景还原度很高,军事细节专业,让很多军迷看完都觉得有真实感,这次参与点映的很多观众都提到,潜艇作战的细节非常逼真,导演组在美术和道具上投入很大,核潜艇构造和作战流程基本做到了还原,同时影片里还展示了先进的军事科技,比如单兵飞行器、机械狗和新型鱼雷。这些元素既增加了视觉冲击,也引发了观众对未来人工智能在战场上应用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导演林超贤本身就擅长营造紧张氛围,这次在密闭空间的拍摄中用了一镜到底的手法,把潜艇作战的压迫感表现得比较到位。IMAX银幕上的海战场景和深海对抗场面,至少让我感觉到国产大片在视听冲击力方面,真的离好莱坞不远了,这是非常难得的进步。当然,影片在内容上确实有一些短板,比如角色塑造略显单薄,情感线索不够丰满,但这在军事动作片里不是个致命问题,总体而言,瑕不掩瑜。

所以在视觉冲击感和可视化场景这方面,《蛟龙行动》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说它这个内容故事本身,在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瓶颈,或者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最终导致它在内容侧有所欠缺。

博纳选择听取意见,重新剪辑《蛟龙行动》,这点值得肯定。

除了技术层面的意义,我力挺《蛟龙行动》还有三个原因:

博纳虚心听取观众意见的态度,,年初第一次上映的时候,网上有不少观众提出了意见和吐槽,很多人批评影片在细节上存在问题,节奏有瑕疵。换作别的公司,可能就是当作普通商业片上映收割一波票房,后续不管。但博纳选择了潜心修改半年,推出特别版,还用了四十八帧的高帧画面,把深海战斗的紧张感表现得更清晰、更真实。博纳董事长于东公开表示,公司是虚心接受观众意见,并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去优化,就是为了要把中国军人那份无畏的精神、力量,更清晰、更震撼的呈现给广大观众,传递给全世界。这种虚心听取大家意见、立志做好工业化电影的态度十分难得,我必须给一个大大的赞。有这种态度,我相信博纳未来会做出更好的影片。

是对电影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控。一提到大电影公司,放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耳熟能详、且随口而出的电影公司,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好莱坞,中国影视公司虽然数量多,但真正能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并不多。要知道影视文化其实就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能不能通过影视讲好自己的故事,能不能通过大片在全球市场获得认可,本质上就是软实力的较量。

所以中国哪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中国的软实力,就考验着中国影视公司,是否能把控电影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很明显,博纳作为一家中国专业的影视公司,很想在这个方向有所作为。

因为根据现有信息,《蛟龙行动》10亿元的投资规模,确实是中国电影史上单片预算最高的项目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博纳选择投资10亿元打造《蛟龙行动》,已经展现了想要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决心。10亿元人民币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天文数字,甚至对大部分影视公司来说也是极高风险。但博纳愿意投入,就是想把事做好,不可能单纯为了收割市场。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别说10个亿,1个亿都可以选择退休,或者躺平,那为什么要投10个亿做这个事儿呢?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想把这个事干好,我相信,没有谁愿意拿出10个亿去割韭菜,更不会拿出10个亿来赌博。

换句话说,如果连博纳这样的大公司都不愿意推动中国影视化工业的发展,那还靠谁来推动?还有谁愿意去做这些事?中国影视行业要发展,必须有人敢于走第一步。当然,我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影视公司,能在技术上、国家软实力上有所突破,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有力的名片。所以,我觉得博纳是想打造中国人自己好莱坞,从这个初心来说,我力挺博纳,力挺蛟龙行动。

《红海行动》根据“也门撤侨”事件进行改编。

第三、是历史使命感,从最近几年博纳上映的影片来看,大多是主旋律正能量题材,包括《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长津湖》系列、《上甘岭》以及现在的《蛟龙行动》,可以看得出来,博纳还是有一些历史使命感,我相信,也正是这种历史使命感,让博纳想在电影工业化技术上,能和好莱坞相媲美,这也正是我力挺的第三个原因。

所以,说完以上我为什么要力挺蛟龙行动的原因之外,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确切的说是一个当年无可奈何的故事,喜欢军事的朋友可能听过,那就是歼8大战F22,受制于当年技术装备的落后,在面对F22演练过程中和F15、F16等战机,取得144:0的战果后,中国军迷经过计算,无奈的得出了一个结论,可能牺牲8架歼8,才能获得击落一架F-22的机会。

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可能和今天节目的主线有点不匹配,但我想表达的是,今天中国歼20、歼35、歼36、歼50等五代机和六代机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中国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实打实干出来的,我想,对于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规模化、系列化、资本化、常态化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坚持。

因为,不管F22再先进,那也是来打你的,歼8当年再落后,也是保护你的,同样的,中国电影今天工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拍出了这样或那样不完美、有瑕疵的影片,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也不要对想要好电影的公司谩骂,相反,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包容、更要给机会,因为在这条路上,中国的电影人不仅要继续攀登高峰,还要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是不可逾越、也不可跨越的,只能实打实的认真做,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才一起做,也需要资本在这个过程中给予耐心和保护。,因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就像我前面说的,一部好的工业化大片,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在故事和技术上做好平衡,讲好一个电影故事我其实并不担心,因为我并不觉得中国人讲故事的能力差,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力挺蛟龙行动的原因,因为如果故事没有问题的时候,谁的工业化技术能力强,谁就能做出最具视觉冲击感的超级大片,而且这一点,正是我们要努力突破的。

《蛟龙行动特别版》选择在8月底上映也是有深意的。

所以综合多个方面的原因和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必须要力挺蛟龙行动的原因。因为不管是从中国影视的发展,还是未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都必须具备工业化影视的能力,而博纳已经在这条路上动了起来,所以,我力挺蛟龙行动。

最后想用一句名言来收尾,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用在今天再合适不过,中国电影要真正形成工业化体系,必须靠一代代人不断积累。哪怕《蛟龙行动》还有不足,但它是很重要的一步。

来源:孔明小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