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照相馆》这部没有海量宣发、没有流量加持的电影,目前以28亿票房遥遥领先2025暑期档,在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上毫无悬念地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金鹿大奖。
《南京照相馆》这部没有海量宣发、没有流量加持的电影,目前以28亿票房遥遥领先2025暑期档,在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上毫无悬念地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金鹿大奖。
德国慕尼黑首映现场更是座无虚席,异国观众为之落泪,让世界重新审视这段被遗忘的东亚记忆。它没有喧闹地登场,却让整个电影行业、无数影迷,集体沉默。
《南京照相馆》用不炫技的叙事和最克制的镜头,重新定义了国产好电影的标准。
这部电影的登场,选在了一个最不合时宜的时间点,当时整个电影市场刚经历了五一档的断崖式滑坡,一片愁云惨淡,业内人士几乎一致认定,关于战争苦难的题材,观众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
市场给出的反应也相当诚实,影片的初始排片率被压制在20%以下,点映期间更是只有可怜的7%,然而,谁也没想到,真正的风暴是在寂静中酝酿的,没有海量宣发,口碑就成了唯一的武器。
观众们成了自发奔走的“自来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没哭,但心很沉”、“中国人自己拍自己的苦难”这类最朴素的观后感。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推荐,让影片的命运发生了惊天逆转。
点映期间,它就悄悄拿下了超过1900万的票房,正式上映后,仅用4天时间,票房就突破了4亿大关。更令人称奇的是,它曾连续五次实现了票房的逆跌增长,这意味着看的人越来越多,口碑正在持续发酵,上映整整一个月后,每天走进影院的观众人次,依然能维持在70万左右。
这完全不是一场瞬间的爆发,而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长尾传奇”,它不仅凭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暑期档电影市场的回暖,更彻底打破了主旋律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固有魔咒,最终,在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上,它一举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金鹿大奖,为这场沉默的逆袭画上了最完美的句号。
导演申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拍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他的创作初衷很简单,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历史,但绝不是通过说教,这种创作态度,在过去的主旋律影片中相当罕见。他选择了一种更高级也更冒险的方式——做减法。
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处理,是关于女主角林毓秀受辱的情节,原剧本里有着直白的描绘,但导演最终选择删掉这些感官刺激,银幕上,我们没有看到直接的伤害画面,只有一个头发凌乱、眼神空洞的女性。
这种留白,反而给了观众内心最沉重的一击,它把判断和感受的权利,交还给了每一个观众,而相机是这部电影里另一个沉默却最有力量的主角,起初,它是日军用来拍摄虚假“亲善”照片的宣传工具,是权力的象征。
后来,当林毓秀在绝境中举起它,拍下日军暴行的证据时,它又变成了一把反抗的武器。一部相机的用途转变,无声地完成了整个故事的核心升华。
这种克制的镜头语言,同样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上,王传君饰演的翻译王广海,在目睹暴行时,下意识地背过身去,那个瞬间的逃避与挣扎,比任何嘶吼都有力,而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在影片结尾对日军摄影师平静地说出“我们不是朋友”。
这句没有愤怒修饰的话,却宣告了一个普通人彻底的觉醒,德国席勒研究所的专家维尔纳·楚泽也认为,这部电影并非简单的历史再现,而是对记忆的重新定位。
然而,成就了这部电影的“克制”,也成了它最大的争议点,当一部分观众为它的高级感而赞叹时,另一部分观众却感到了强烈的不适,豆瓣上超过1.2万条差评,集中火力攻击的,恰恰是这种“不说教、不煽情”的风格。
首当其冲的,是影片的节奏。许多观众认为,影片从开场激烈的战争场面,迅速转入吉祥照相馆内相对平淡的日常,这种节奏上的巨大落差,让人感到“拖沓”和“沉闷”、“像流水账”、“催眠片”成了高频出现的负面评价,他们期待的冲击力,被导演的温和处理消解了。
其次是剧情逻辑上的“断裂感”,因为大量的留白和暗示,角色的性格转变在一些观众看来显得非常突兀。比如,主角团是如何从一群谨小慎微的普通人,突然变得敢于反抗?这中间的心理铺垫似乎不足。
王传君饰演的角色,其妻儿遇害这一推动他转变的关键情节,影片中完全没有交代,这成了观众诟病最多的剧情硬伤,更复杂的是,这种克制还引发了动机上的误读,一部分观众仅因为这是“抗日题材”,就产生了天然的抵触情绪,认为影片的克制是一种更高级的“卖惨”。
这种“为黑而黑”的现象,正如杨幂曾经评论过的那样,“并不高级”,这些批评,或许并非基于影片的艺术表达本身,而是源于一种预设的偏见和观影惯性。
《南京照相馆》的“克制”美学,无疑是一次勇敢且极其成功的艺术实验,它用事实证明,高级的情感力量,从来不需要声嘶力竭的呐喊,沉默本身,就可以振聋发聩,它在德国慕尼黑的首映座无虚席,打动了无数外国观众,也让世界重新审视了一段东亚历史。
但它所引发的巨大舆论分裂,也给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创作者开始尝试用一种更成熟、更内敛、更尊重观众智商的方式去触碰民族的集体记忆时,我们的市场和观众,是否也做好了准备,去迎接一场审美的升级?真正的对话,或许就始于创作者的勇敢表达,和观众愿意抛开偏见的耐心观看。
来源:青史难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