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子弟对三线厂到底是什么感情?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6:55 2

摘要:三线厂子弟对三线厂的感情,往往经历着从喜爱到逃离,再到怀念的漫长过程。小时候,三线厂的生活几乎就是理想中的模样。厂区内设施齐全,生活便利,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能去游乐场、旱冰场、灯光球场玩耍,图书馆、电影院、公园近在咫尺,条件好的厂区甚至还有游泳池,这些场所大多

三线厂子弟对三线厂的感情,往往经历着从喜爱到逃离,再到怀念的漫长过程。小时候,三线厂的生活几乎就是理想中的模样。厂区内设施齐全,生活便利,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能去游乐场、旱冰场、灯光球场玩耍,图书馆、电影院、公园近在咫尺,条件好的厂区甚至还有游泳池,这些场所大多免费开放,构成了孩子们无忧无虑的乐园。子弟幼儿园、子弟小学就在家门口,上学不用早起,中午还能回家吃饭、午睡,放学后父母未归时,孩子们便在厂区各个角落嬉戏打闹,自由自在。那时的厂区大多位于郊区,既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又保留了大自然的纯净,孩子们不必干农活,穿着时髦的衣鞋,吃着零食,在山林间捉虫、打鸟、抓萤火虫,夏天摸鱼捞虾,享受着最纯粹的童年快乐。

厂区的封闭性和熟人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极大的安全感。外人难以进入,邻里之间彼此熟悉,路上的每一个成年人都可能认识厂里的孩子,哪怕孩子爬树过高,也会有职工出声制止。这种环境让孩子们拥有难得的自由空间。同时,三线厂效益良好,职工收入稳定,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父母是同事,孩子是同学,几代人的情谊紧密相连。大家在同一所医院出生,在同一所幼儿园相识,一起读书、成长,朝夕相处,情同手足。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几年,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军转民”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许多三线厂效益下滑,工资发放困难,福利取消,家庭经济压力增大。餐桌上开始出现鸡架子、鸭架子,零花钱减少,校服成了日常穿着,曾经的品牌鞋被廉价鞋取代,有的孩子甚至穿上了劳保鞋。家庭矛盾逐渐显现,夫妻争吵增多,部分职工南下打工,离婚现象上升,原本和谐的家庭氛围被打破。厂区设施陆续社会化,职工医院、俱乐部、电影院、幼儿园相继转为地方或私人承包,子弟学校也迎来地方学生,曾经的纯厂区生活不复存在。厂子弟开始感到失落与迷茫,曾经引以为傲的生活被现实击碎,他们渴望逃离这个日渐衰落的地方。

父母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考上大学上,反复叮嘱“一定要考出去,不然这辈子就完了”。于是,逃离成了青春期厂子弟的共同愿望。他们渴望外面的世界,向往城市的繁华与发展。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厂子弟大多已成家立业,走出厂区,在城市扎根。然而,当他们重返故地,却发现厂区早已物是人非。老厂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商品房;赫鲁晓夫楼成了老破小,原住民越来越少,外来租户越来越多。熟悉的水泥路、围墙缺口、篮球架底座、种下的大树,都承载着儿时的记忆。子弟学校仍在,但名字已改,学生也全然陌生。站在曾经的楼下,望着那扇贴过胶布的纱窗,屋里再无父母的笑声,阳台上枯萎的月季花仿佛诉说着时光的流逝。此刻,他们才真正明白,那个曾急于逃离的地方,才是心底最深的故乡,那份纯真与温情,永远无法复制,只能深深怀念。

来源:玲儿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