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照相馆》这部没有海量宣发、没有流量加持的电影,目前以28亿票房遥遥领先2025暑期档。
《南京照相馆》这部没有海量宣发、没有流量加持的电影,目前以28亿票房遥遥领先2025暑期档。
在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上毫无悬念地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金鹿大奖。
德国慕尼黑首映现场更是座无虚席,异国观众为之落泪,让世界重新审视这段被遗忘的东亚记忆。
它没有喧闹地登场,却让整个电影行业、无数影迷,集体沉默。
《南京照相馆》,用不炫技的叙事和最克制的镜头,重新定义了国产好电影的标准。
1
如果时间回到两个月前,没有人能预料到这部题材沉重、风格冷峻的电影,会是今年暑期档的最大赢家。
彼时的电影市场一片哀声,五一档票房断崖式下滑,暑期档无人敢押重注。
行业普遍认为,观众已经不愿再走进影院看苦难与战争的片子。
《南京照相馆》在毫无动静的局势中悄然入场,连排片率都一度被压到20%以下。
可就是这么一部“小体量、重题材”的电影,凭借出色的口碑与真实的情感,在短短7天内票房暴涨,排片翻倍,硬生生带动了整个暑期档大盘回暖。
它不靠情绪勒索,也不拿历史做噱头,而是让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成为亿万人心中共同的记忆。
观众看完之后,自发在社交平台安利打卡,“自来水”一波接一波。
有人说:没哭,但心很沉;也有人说:终于看到我们中国人自己拍自己的苦难。
导演申奥在无锡路演上坦言:不是要教育谁,只想让大家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这种创作态度,在过去主旋律电影里极为罕见,也正是这份姿态,打动了无数观众。
《南京照相馆》的故事并不复杂。
邮差阿昌,在南京城破那日,阴差阳错成了照相馆的“临时学徒”,与店主老金、翻译王广海、女演员林毓秀等人共处一室。
在这个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屋檐下,他们逐渐发现:日军让他们冲洗的底片,不是风景照,而是一张张拍摄战争暴行的证据。
从最初的惶恐、逃避,到最终的自救、反抗,这群小人物用一卷底片,保护了一段民族的证词。
没有英雄,也没有救世主,只有普通人一步步从沉默走向觉醒的过程。
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在目睹暴行时选择背过身;而阿昌则在一次次危机中,终于说出那句平静而坚定的话:我们不是朋友。
那一刻,所有情绪如洪水决堤,观众心中仿佛也响起了共鸣。
2
电影最强大的力量,不在于它讲了多大的故事,而在于能不能唤醒一个时代的沉默情绪。
《南京照相馆》正是用极度克制的镜头和极具张力的细节,完成了一场沉默观众的内心唤醒。
全片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是一台相机。
一开始,相机属于日军摄影师伊藤,是日军拍摄“亲善”宣传照的工具。
镜头强行要求中国人微笑合影,哪怕照片中的孩子已经死去,哪怕背景里是战火与哀嚎。
伊藤笑得和气,目睹孩童被摔死也毫不动容,这种表面温和实则残忍的虚伪,才是对人性最深层的控诉。
而当镜头被转交到林毓秀手中,她在人群中高举相机,对准施暴者拍下铁证,那一刻,相机不再是威权工具,而是反抗的火种。
电影里没有大喊大叫的镜头,没有煽动性的演讲,更多的是眼神中的转变、犹豫中的坚决。
老金看到照片时的震惊与愤怒、王广海得知妻儿被杀后的崩溃与沉默、林毓秀面对羞辱时的不言而喻,每一个场景都藏着冲击力极强的精神共振。
在创作选择上,《南京照相馆》最值得称道的,是对“感官刺激”的果断减法。
导演申奥删掉了原本剧本里关于林毓秀受辱的情节,用未明说的头发凌乱去替代明晃晃的伤害。
它不做情绪操控,将选择权交还给观众,正是这种方式,才让无数人看完后久久说不出话来。
很多人说,《南京照相馆》打破了主旋律电影“只讲体制、只讲战功”的框架,重新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
宋存义、林毓秀、老金,每一个角色都有挣扎与牺牲,他们不是“代表”,更像生活中随时会擦肩而过的某个人。
他们在那段历史中流血,却在我们当下的心中闪光。
3
这份克制,这份写实,这种把尊重藏在镜头里的创作方式,也让这部电影顺利走进了德国慕尼黑首映场。
德国席勒研究所专家维尔纳·楚泽在观影后表示:读过拉贝日记的人会更理解这部电影的震撼,它不是再现历史,而是在重新定位记忆。
让一个二战后成长的德国人产生共鸣,《南京照相馆》靠的不是煽情,是事实本身的力量。
正如片中所强调的那句朴素但有力的价值观:不说教,只讲清楚。
《南京照相馆》的成功,不是靠话题打造的“流量神话”,它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长尾传奇”。
在快节奏的短视频时代,它几乎是逆时代而行。
首映后,票房连续五次逆跌,上映一个月仍维持70万人次的日观影热度,占据15%的市场份额。
它没有“爆”,而是“绵延不绝”。
在每一场路演中,申奥、刘昊然、王传君、王骁、高叶等主创也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沉淀。
在这场电影戏中,他们真正从角色中走来,从作品中走出。
刘昊然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说:如果阿昌会愤怒,那才是因为他曾相信过伊藤。
王传君则在一场活动上深情表示:如果背叛了这片土地,就找不到根。
每一句话,都不是空话,而是从角色生命里抽出来的心声。
这部电影最终拿下金鹿奖三项大奖,不是评委情怀泛滥,而是一次标准的“市场与艺术双赢”的结果。
导演没有向市场妥协,反而收获了市场最高的回应。《南京照相馆》没有靠奖项立口碑,却让奖项主动上门。
如果说以往主旋律电影只是“任务片”,那《南京照相馆》则用事实证明,它可以是文艺精品,也可以是商业现象级作品。
这不仅是一次拍摄角度的胜利,更是一种历史表达方式的革新。
它不追求华丽包装,也没有试图制造感动,却以最沉静的方式,唤起了一个民族最深处的情感记忆。
结语
真正的好电影,从不需要口号。
它只需要安静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观众自己走进来。
你看过《南京照相馆》了吗?电影里的哪一幕让你印象最深?
“金鹿奖”出炉,《南京照相馆》获三项大奖——扬子晚报
《南京照相馆》走进欧洲 首映式在德国慕尼黑引发深切共鸣——央视新闻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破100亿,《南京照相馆》位列第一——光明网
以小见大视角让故事更具感染力,《南京照相馆》口碑票房实现双高——京报网
来源:我是电影迷小雅